十年一轮回
华远从1992年开始股份制,1994年和华润合资,1996年操作华润置地上市,到2001年,又重新回到二次创业华远,整个儿转了一个圈。所以,号称“十年画圆”。
这十年给我的教训就是,无论合资不合资,你都得控股。他们实际上是有点儿违约的。合约上明确规定,第一届董事会不能换人。因为上市的缘故,为了稳定,他们就把合约延长到2000年了。也就是说,实际按照合约,在2000年之前,他们是没有权利换我的领导班子,也不能换总经理。
我们十年画这一个圆,对华远来说,第一个,不管怎么样,通过资本运作、上市,原来我们的个人股呢,基本上都用三块多钱回购了。所有的私人股权,大家都赚了一笔钱。第二个,公司也赚了一大笔钱。当初入资的时候,评估只评了八千多万人民币,后来搞增资扩股,又装一些东西进去。等到把所有股权都卖了,差不多卖了一亿美元吧,还是赚了一大笔。所以,我二次起家的时候,根本不缺钱,起始资本比较高。对于我本人来讲,也获得了一些和外资啊、基金谈判的经验。为我们以后再进入上市程序,建立了很多渠道,也学会了资本市场的一些东西,包括西方的会计制度什么的。我们的财务,经过锻炼以后,东西方的会计制度都已经运用得融会贯通。
华远“二次创业”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全部都是重新开始。公司中间有段时间叫“华远新时代”,因为工商局不同意只用“华远”这个词儿,必须加几个字,因为怕新旧之间有财务纠纷,有法律问题。一年内如果没有任何纠葛,才能重新恢复“华远地产”这个名字。第二年,工商规定的期限一过,我们就改回叫“华远地产”了。
新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就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融资、个人股、公司股,这些都搞了,都是经过区里批准的。但是,国有股现在还是最大,占百分之六十。我说的是“区属”国有股。其实,我最不愿意国有控股了,因为我得说了算呀。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国有控股。公司现在有好几个股东,包括“首创”、“北控啊,都是我们的股东,华远集团公司的国有股仍然是最大的。下一步,等完成上市后,华远集团可能还会持有百分之四十四的股份。因此,要想说了算,就得有一个“股东控股率”。否则,人家在董事会占多数,你就不能做到说了算。
我要控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按我对市场的判断做决策。比如对中国市场的分析,我们很正确,他们并不正确,但是人家说了算就没办法。我认为中国市场好得很,你就豁着干吧。例如1998年开始“房改”,本来只要呼呼地卖房子就行了。可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他们不干,非让我停了,后来他们也承认错了。现在,他们不能不承认,华远仍然是个好公司。不管怎么样,这两年,我们利润一点儿不比它少啊,增长速度一点不比它弱啊,营业额也比它高——如果这次上市以后,可能也不会弱于他们。
这些年的市场经验,从宏观上讲,我觉得是离不开资本市场,一定要进入资本市场。新华远地产前三年,没有太多利润,因为项目都还没竣工呢。但到2004年就开始有收获了。2004、2005、2006这三年,利润都是以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速度增长。有了三年业绩之后,我们就开始倒腾上市的事了。
现在的地产行业,最重要的是产业集中度不够,每一个企业的规模都很小。这两年上市的,都是在迅速扩张。所以,利用资本市场这条路,一定要走。我们过去就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还是这样认识。别人进入资本市场以后,发展很快,很快就把你扔到一边了。当年万科的总资产才二十六亿,而我们是八十多亿。华润当了万科大股东后,有了扩资能力。现在,发股、发债,华润都跟着买。只有这样,华润才能保持它的控股地位。我跟华润分手以后,万科就呼呼往上涨。现在它的市值已经超过七百亿了,弄不好今年能超过一千二百亿。我们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我们如果完成上市,市值也还到不了二百亿,而现在我们才三四十个亿。所以,差远了!我们上市后,再扩股几次,很可能也就“噌噌”翻着番地往上上了。现在我们根本就没有追赶能力,几年时间就被人甩到后头了。2001年,我们还比它大那么多呢,但是我们很快就掉下来了。所以,一定要利用资本市场。
再一个,国家实行拍卖土地制度,你没有资本市场支持,拿不到更多的土地储备,根本做不了项目。目前,我们的土地储备只有五、六块,可人家恨不得有几千亩地,差远了。所以,没有资本市场支持,根本就不行。
全国现在六万多家地产公司,已经上市的不超过一百五十家。凡是上市的地产公司,都是第一团队。我们公司还是在地产公司中的第一团队中。我们上市以后,就有了追赶的可能了。现在,我在规模上可能永远追不上万科,但是,我的效率高,因为我单位平方米的利润高,管理成本低。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