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靠什么破解5年未果的百亿魔咒?
来源: 销售与市场 更新时间:2009/11/2 15:15:57   
>> 相关新闻链接
·诺奖得主马斯金:中美应继续经济刺激政策 ·专访连锁协会秘书长:取消进店费需要政策支持
·顾昕:高端民营医院与社会公益不矛盾 ·白益民:中国应取代日本主导东亚共同体
·张庭宾:房地产泡沫硬在地方政府既得利益 ·薛涌:应对通胀威胁需采取结构性措施
·鲁宁:赶紧为创业板减压 ·楼继伟:问题资产若不处理 有可能二次跳水
·王建:警惕危机两年后再度来袭 ·唐山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什么才是经营企业真正的问题?

经营企业,营销资源左支右绌不是问题,区域发展参差不齐不是问题,产品组合鱼龙混杂不是问题,竞争对手强大威猛不是问题......如果你懂得凸透镜原理,集中公司资源去撬动基地市场的话,上述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如果你在战略上对基地市场不屑一顾,动辄要“红旗插满全中国”,战术操作也像撒胡椒面,这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问题。

来自中国台湾的某大型知名食品公司P公司,就一度饱尝忽视基地市场建设的苦果。上世纪90年代,P公司在大陆食品饮料界叱咤风云,跑马圈地,何等风光。可惜的是,尽管市场覆盖大江南北,但几乎每个省区市场都处于老二、老三的位置。待到这几年竞争加剧,虽然市场自然增长幅度很大,但P公司却没有水涨船高,很多薄弱市场反而被对手一打就丢,一冲就散。

公司高层梦寐以求的100亿元销售大关,成了魔咒数字,连续5年冲击未果。

“搞活一批”须先“搞死一批”?

幸运的是,P公司大陆区新掌门人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P公司自2008年开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六面红旗”运动。

“六面红旗”,说白了就是要打造6个基地市场。

如何选择这6个基地呢?

步骤 1

采用CPM矩阵(竞争态势矩阵),逐一计算大陆地区所有省/市/自治区,主要竞争者与本公司相对竞争态势的加权分数,高于次要竞争对手但与主要竞争对手相差小于0.3分的市场入围。

步骤 2

结合入围市场的GDP和人口数量等因素综合考量,最终选择四川、湖北、江苏、上海、广东、河南6个基地市场。这个步骤不需要特别的工具,更不需要天才的智慧,只需要常识和一本统计年鉴就足矣。

公司内部曾有人担心其余27个市场会不会被搞死,质疑这种策略是偏安主义,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投降主义。

该公司领导人不无风趣地说:要“搞活”一批,就得忍痛先“搞死”一批。正如瓜农忍痛摘花一样,即使一根西瓜藤上开了好几朵花,瓜农们也只会选择保留一朵,因为瓜农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一根藤、一朵花、一个瓜”的总收益远远大于“一根藤、几朵花、几个瓜”。

责任细分再细分

针对这6个基地市场,P公司将每个省(市)再细分成几个小区域。以江苏为例,原先是一个销售公司,负责旗下所有食品饮料的销售。现在一分为五:苏北、苏南两个食品销售公司,以及苏北、苏中、苏南三个饮料销售公司。

每个小区域都从全国范围内公选年富力强、敢打善打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销售公司总经理。毫无疑问,这样的切分也体现了集中精神,因为每个负责人的区域更小,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做精做透。

至于其他27个销售公司,P公司则采取相反的做法,关停并转了甘肃、宁夏、内蒙、青海、海南、广西和西藏公司等销售规模不大的销售公司。

与此同时,借鉴足球联赛的办法,把这些销售公司按照销售规模,分为甲A(正部级)、甲B(副部级)和乙级(课级)三级。为激发内部良性竞争,打破“铁交椅”,销售公司总经理的薪酬和职务补助与级别挂钩,还实行升降级制度,每年评比一次,每级的前两名升级,后两名降级或者淘汰。

促销资源铲除平均主义

2007年年底,公司领导就呼吁各销售公司要勒紧裤腰带,因为2008年要打造六面红旗,需要全民动员节衣缩食,有力支援前线战事。2008年年初,公司领导人要求销售公司松开腰带,再勒一次。

P公司为此实行严格的“预算制度”,总部高度集权。虽然BTL总预算比2007年并没有增加(BTL即渠道和消费者促销费用,BTL通常占销售额的7%~10%,是销售费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内部分配上铲除以前的平均主义,将80%资源集中在6个基地上。BTL资源如果平分到31个省,那只不过是一阵毛毛雨,但将80%的资源砸入6个市场,绝对是一场暴风雨。

或曰:如此分配,那“非基地市场”岂不关门大吉?

各位看官不要误会,销售公司的固定营运费用还是一分不少(办公租金/人事费用等)。

又曰:“非基地市场”大量减少BTL投入,销售会不会一落千丈?

各位看官不要只看表面,而要洞穿实质。首先,减少BTL,不表示不投入;其次,以前的投入如果是无效投入,减少又何妨?再次,如果是有效投入,又何需减少?

为了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且看P公司的具体操作方法:销售公司预算如果确实不足,可以提出“贷款申请”,注明营销活动的5W(即干什么、为何、何时、何地、谁去干),并且要求营销活动的边际收益一定要大于边际费用,否则一律驳回。公司的营运管理部专门负责事后查核评估效益。

举例说明:

某销售公司申请在某大学开展促销活动,边际费用为700元(场地费200元,赠品300元,人员费用80元,试吃样品120元)。假定现场销售5000元,边际利润率为10%,那么边际收益为500元(忽略广告的边际效益)。边际费用700元大于边际收益500元,因此,该活动不能执行。

同样,要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费用,有两个途径:第一,销售量超过7000元;第二,把边际费用降低到500元以下(比如充分运用客情或策划一个公益主题活动,让校方免收200元场地费)。

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看,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费用,这样的花费就叫做“投资”,花费越多公司赚得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的资源是无限的,你要多少有多少;而那些稀里糊涂、入不敷出的花费才叫“费用”,当然是能省就省,因为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

以前,各销售公司是哭哭啼啼抢资源,至于资源到手后“有没有花”、“怎么花”、“有没有效果”,完全是个黑箱。如今,则逼着销售公司由争夺资源转变为关注资源的使用效果。

结果是,2008年“非基地市场”BTL预算没有超支,业绩也没有下降。

在该公司的第一季度总结大会上,该司总经理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无非是把先前那些见不得光的、大手大脚浪费的资源,找回来了一部分而已,这项工作还要更深入执行,海绵挤出水不算本事,沙子榨出油那才叫能干!



责任编辑:cprpw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