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白益民:中国应取代日本主导东亚共同体
来源:博客 更新时间:2009/11/2 14:46:18   
>> 相关新闻链接
·张庭宾:房地产泡沫硬在地方政府既得利益 ·薛涌:应对通胀威胁需采取结构性措施
·鲁宁:赶紧为创业板减压 ·楼继伟:问题资产若不处理 有可能二次跳水
·王建:警惕危机两年后再度来袭 ·唐山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唐山市与世贸绿色机构举行战略合作签字仪式 ·张家口市股民“试水”创业板
·河北省首个污染减排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 ·海纳电子刚挠结合印制板项目落户邢台威县

“东亚共同体”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中国 

        ——专访《环球财经》编委、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先生

  《易经》有云:君子豹变,大人虎变。10月10日,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一语“东亚共同体”之倡议,激起千番讨论。

  事实上,东亚共同体并非日本首创。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1990年提出,但当时遭到美国严重抗议。2003年12月,日本在与东盟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公布的《东京宣言》中倡议建设东亚共同体,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随后亦多次在公众场合重申这一主张。但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刘军红介绍,由于小泉执政期间中日关系出现倒退,这一构想后来不了了之。

  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鸠山自言“日本过去过于依赖美国”,“东亚共同体”的愿景到底是鸠山用来抗衡前政权“追随美国”外交政策的表演,还是日本从“亲美入亚”到“脱美入亚”的实质性豹变?主打“东亚整合”政治方向的鸠山能借此摆脱“人气高、底气不足”的局面吗?其背后的战略架构又是怎样?而“东亚共同体”从愿景变为现实的关键在哪?10月15日,《环球财经》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本刊编委、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先生。这位以《三井帝国启示录——探寻微观经济的王者》和《三井帝国在行动: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 》两本著作,揭示日本财团(特别是三井财团)近年来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强力扩张活动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以其独特视角,为我们一一解读。

  日本为“入亚”布局由来已久

  《环球财经》:鸠山以“东亚共同体”之倡导,抢得此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风头,您认为他的提议突然吗?

  白益民:不突然。早在2004年5月18日,日本就成立了“东亚共同体评议会”,由官产学各界和各大智库综合组成。并在那年8月,推出了《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现状、背景和日本的国家战略》的政策建议报告。如今被称为“民主党智囊”的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会长寺岛实郎在2005年曾提出“亲美入亚”论,即所谓日本的“身体在亚洲,大脑在美国”,高端技术要跟美国合作,产业要布局在东亚,以此为“入亚”做舆论准备。

  日本为“入亚”所作的战略准备由来已久。其日程表是:先跟东南亚国家、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合作,搞自由贸易区,最后再跟中国大陆合作建立东亚共同体。回顾历史,日本实际上是在区域布局已经成熟之后,再趁着这次金融危机,在中国等各方面对成立共同体、加强经济区域合作的必要性有所共识时,才因势而动。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本一直在进行其全球性产业布局。所谓“失去的十年”,其实只是在其本土,而在全球,“日本株式会社”产业布局的步伐从未停歇。这个战略布局需要一个大后方,那就是东亚地区。日本因其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稀缺、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匮乏,需要把产业从本岛扩张到全球。布局越广,产业越大,风险就越高,需要战略后方的支援,需要有人接管其一部分产业,需要有人分担风险。早在70、80年代,日本已经开始把中低端产业向韩国、东南亚转移。因而日本最初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概念,主要目的并不是金融合作,而是希望把东亚各国整合起来进行产业分工。实际上不仅是东亚国家,日本在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已经营多年。日本在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时,坚持要把印、澳、新拉进来搞10+6,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殷鉴不远,避免形成对抗,免遭美国的打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了其整合资源和产业的范围,而历史上印澳就包括在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构想之内。这实际上还是当年“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思路,只不过其时用的是刺刀,如今用的则是日本综合商社的经济组织能力。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中国强势崛起,在某些产业上与亚洲“四小龙”形成竞争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日本原构想的东亚秩序。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加上过去10年中国经济遵循美国模式并与美国经济捆绑在一起,再加上中日关系恶化,打乱了日本实施其战略的进程。但这次金融海啸又给日本提供了实现东亚共同体的契机。10年来日本一直在中国进行产业布局,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又收购一部分欧美投行,实际上是在为其全球战略做准备。所谓东亚共同体就是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大家抱成团分享利益。

日本欲做利益共同体的主导

  《环球财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分享利益谁都愿意,但利益分配由谁主导?

  白益民:这个共同体如果即刻实现,那么利益的主导者一定是日本。为什么?因为日本独特的发展模式。“二战”后的日本,百业凋敝,极端缺乏资本,但日本并没有开放市场,吸引投资,指望外国投资者来解决本国问题,而是于1946年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也就是后来的经济企画厅。

  战后日本的变革并不导向一个产权清晰、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经济体系,相反,产权集中程度比战前更甚,财阀垄断转向了政府垄断。改革手段也不是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预为主。日本战后经济重组结束后,日本的大企业有国家股、个人股,各企业间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纠缠不清,同集团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这使得企业性质既非国有,也非私有,而有些类似我国的集体所有制。

  日本这种模式既是资本主义又是社会主义,又两者皆不是,可以称为会社主义或企业主义。日本整体上就是一个企业,叫“日本株式会社”。 日本财团本身又是产业、金融、商业的结合体,是个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结构,海军是商业,空军是金融,陆军是产业。日本财团一有动作,三军用命,进行立体化商战。日本整个产业采用护送船团方式,即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某个行业超常发展,也不让另一些行业掉队。总之,日本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以计划为主导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日本财团具备极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和战略能力,而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日本欲占据“东亚共同体”主导地位的底气所在。



责任编辑:cprpw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