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入亚”布局由来已久
《环球财经》:鸠山以“东亚共同体”之倡导,抢得此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风头,您认为他的提议突然吗?
白益民:不突然。早在2004年5月18日,日本就成立了“东亚共同体评议会”,由官产学各界和各大智库综合组成。并在那年8月,推出了《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现状、背景和日本的国家战略》的政策建议报告。如今被称为“民主党智囊”的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会长寺岛实郎在2005年曾提出“亲美入亚”论,即所谓日本的“身体在亚洲,大脑在美国”,高端技术要跟美国合作,产业要布局在东亚,以此为“入亚”做舆论准备。
日本为“入亚”所作的战略准备由来已久。其日程表是:先跟东南亚国家、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合作,搞自由贸易区,最后再跟中国大陆合作建立东亚共同体。回顾历史,日本实际上是在区域布局已经成熟之后,再趁着这次金融危机,在中国等各方面对成立共同体、加强经济区域合作的必要性有所共识时,才因势而动。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本一直在进行其全球性产业布局。所谓“失去的十年”,其实只是在其本土,而在全球,“日本株式会社”产业布局的步伐从未停歇。这个战略布局需要一个大后方,那就是东亚地区。日本因其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稀缺、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匮乏,需要把产业从本岛扩张到全球。布局越广,产业越大,风险就越高,需要战略后方的支援,需要有人接管其一部分产业,需要有人分担风险。早在70、80年代,日本已经开始把中低端产业向韩国、东南亚转移。因而日本最初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概念,主要目的并不是金融合作,而是希望把东亚各国整合起来进行产业分工。实际上不仅是东亚国家,日本在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已经营多年。日本在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时,坚持要把印、澳、新拉进来搞10+6,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殷鉴不远,避免形成对抗,免遭美国的打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了其整合资源和产业的范围,而历史上印澳就包括在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构想之内。这实际上还是当年“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思路,只不过其时用的是刺刀,如今用的则是日本综合商社的经济组织能力。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中国强势崛起,在某些产业上与亚洲“四小龙”形成竞争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日本原构想的东亚秩序。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加上过去10年中国经济遵循美国模式并与美国经济捆绑在一起,再加上中日关系恶化,打乱了日本实施其战略的进程。但这次金融海啸又给日本提供了实现东亚共同体的契机。10年来日本一直在中国进行产业布局,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又收购一部分欧美投行,实际上是在为其全球战略做准备。所谓东亚共同体就是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大家抱成团分享利益。
日本欲做利益共同体的主导
《环球财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分享利益谁都愿意,但利益分配由谁主导?
白益民:这个共同体如果即刻实现,那么利益的主导者一定是日本。为什么?因为日本独特的发展模式。“二战”后的日本,百业凋敝,极端缺乏资本,但日本并没有开放市场,吸引投资,指望外国投资者来解决本国问题,而是于1946年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也就是后来的经济企画厅。
战后日本的变革并不导向一个产权清晰、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经济体系,相反,产权集中程度比战前更甚,财阀垄断转向了政府垄断。改革手段也不是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预为主。日本战后经济重组结束后,日本的大企业有国家股、个人股,各企业间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纠缠不清,同集团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这使得企业性质既非国有,也非私有,而有些类似我国的集体所有制。
日本这种模式既是资本主义又是社会主义,又两者皆不是,可以称为会社主义或企业主义。日本整体上就是一个企业,叫“日本株式会社”。 日本财团本身又是产业、金融、商业的结合体,是个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结构,海军是商业,空军是金融,陆军是产业。日本财团一有动作,三军用命,进行立体化商战。日本整个产业采用护送船团方式,即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某个行业超常发展,也不让另一些行业掉队。总之,日本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以计划为主导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日本财团具备极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和战略能力,而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日本欲占据“东亚共同体”主导地位的底气所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