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对于美国经济而言,上周有两个好坏相反方向的信息:好的是,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转正”,当日道琼斯指数以上涨回应;坏的是,上周五美国一天之内倒闭了9家银行,显示源自次贷危机的不良贷款问题仍在继续削弱美国银行业实体部分。今年,美国已经累计有115家银行倒闭。
但随着中国、美国整体经济在增长速度上的复苏,资本市场上涨以及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在核心扩张政策、利率政策上的逐步退出,当前关于危机的讨论似乎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到此已经结束,或者快要结束了吗?
在接受CBN记者专访时,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显然不这么认为。
CBN:你怎么看目前市场对经济形势的乐观看法?
王建:中国经济走出低谷、触底反弹,主要归功于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足够且及时。但反弹中的中国经济开始孕育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一是大贷款、大投资显著加大了许多领域的过剩产能,并且还造成了一批新的过剩领域;二是在银行支持下,今年以来国有企业大量兼并民企,其中不乏效益低的国企兼并效益高的民企的现象,在不少领域里出现了“国进民退”的格局。
CBN:你怎么评价目前的“国进民退”?
王建:加大过剩产能和引发“国进民退”,都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初衷。只是因为在本轮“反萧条”措施中,必须依靠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来吸纳贷款和启动投资需求,才出现了这种不理想的情况。
作为短期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以牺牲部分合理结构与先进体制为代价,换得总体经济增长的步伐持续,是值得的。但短期政策只能应用于短期。如果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风暴到现在过去了,那么,以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带动经济回暖的轨迹也会转向,我们就不用过度担心结构劣化等问题。
问题在于,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到此已经结束,或者快要结束了吗?
CBN:这正是我们关注的核心话题。美国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已经转正,美国股市对此也以上涨回应。
王建:我不这么认为。从2007年7月到现在,这场危机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这场危机与以往危机不同,它不是由发达国家总需求波动导致的商业周期性危机,而是一场偿付能力的危机。
美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把本不具有偿付能力的居民作为贷款对象,投放巨量贷款,并通过这些贷款的证券化、国际化和衍生产品化向世界传播,最终由于这些证券和衍生金融产品不能到期归付本息,引起了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紊乱与危机。
而目前美国依然有大量银行在倒闭,房地产价格尤其是商业地产价格依然在下跌,美国信用卡信贷违约率等很多项指标都显示,衡量偿付性危机的指标层面依然没有好转。本质上,危机并没有结束。
CBN:美国依然继续有大量中小银行倒闭,但像高盛等机构都重新迎来了巨额盈利,除了失业率之外,美国整体经济也在向好。这应该怎么理解呢?
王建:去年这个时候,国际上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处理美国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问题,为此美国金融机构在全球大肆搜罗美元现金,以致出现了美国经济向谷底滑落、美元却强劲升值的反常现象。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元却开始走弱。进入第三季度,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按照去年7月份以来大量分析和数据,到今年7月本应是美国衍生金融产品到期兑现的高峰,但我们一直没有看到有关美国金融机构对有毒金融资产进行大量清算的报道,这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房地产价格并没有回升,居民和商业地产违约还在继续。
在年初就有各方面的消息和报道说,美国政府已经决定把大量衍生金融合约的兑现期推迟到2011年,最近也间或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学者对推迟衍生金融合约兑现期的批评。结合美元并没有到衍生金融合约兑现高峰就开始走软的情况,金融合约被推迟的情况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真是如此,美国的做法就是把有毒金融资产这个“癌”暂时冷冻起来了,并且希望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再度繁荣,特别是通过推动“低碳经济衍生金融化”创造一个新的超级金融泡沫,由此形成美国金融机构的新利润增长点,再以今明两年的盈利对冲已经产生的亏损。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解释,目前危机本质上没有结束与表面GDP和股市上升的背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