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你的意思是,两年之后会有更大的危机?
王建:最近美元下跌和黄金价格再度破千,说明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与美元资产的前景并不看好。我们国家在分析美国经济和美元资产投资前景时,也不能被表面的指标和数据所迷惑。
CBN:你如何预期两年之后的情况?
王建:美国最终还是逃不开如何处理有毒资产的难题,到2011年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大和更糟。
根据惠誉国际评级机构8月31日发布的报告,7月份美国信用卡资产支持证券的撇账率为4.26%,较2008年同期上升40%,同月信用卡贷款撇账率为10.55%,较2008年同期上升63%。房贷方面,伴随美国失业率的上升,止赎率也越来越高。所以,到2011年美国必须再次面临有毒资产问题时,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只会比本轮危机更大,由此也会引起新一轮全球金融海啸,这就是我说“危机两年后恐再次来袭”的道理。
由偿付危机所引发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此前我们只看到过日本一个案例。日本在1990年爆发危机后,在政府救助下到1993年也曾出现过2.5%的正增长率,其后才陷入了长期萧条。从日本的经验看,美国经济也可能是在今、明两年出现反弹后跌入一个长期低谷,是一个“V加L”形。
CBN:这个判断对中国经济和宏观政策有什么意义?
王建:美国的“V加L”曲线对中国经济复苏的轨迹也会产生巨大影响,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准备在一个世界经济长期萧条的背景下,考虑出一套长期的振兴内需的措施。目前这种以贷款和投资创造需求的短期应对措施必须改变。
还必须看到,如果两年后世界经济再次进入萧条,正是本轮投资所形成的一个新的产能释放期。例如,下一轮汽车工业的产能释放高峰就是在2011年,届时大量到期项目也必须归还本轮投放的巨大贷款,如果到时国内需求仍没有打开,生产过剩的现象比现在还严重, 中国银行体系的健康程度就远非现在可比,要继续依靠投放巨额贷款拉动经济,恐怕不会像目前这样游刃有余了。
CBN:是否还有一种情况:通过两年应对,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再造了繁荣的市场,危机在两年之后也不会发生?
王建:退一步说,即便两年后不会爆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从目前开始就转入持续复苏轨道,世界经济也不会回到两年以前的繁荣增长。美国经济复苏也不会再次带动中国出口。
有两个理由:一是,美国经济复苏必然伴随着美国政府刺激政策的退出,而美国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紧缩,必然会减少而不是增加美国的需求;二是,美国以往的经济繁荣建立在美国居民庞大的负债消费基础上,而这在危机之后会发生改变,即家庭会更注重储蓄和家庭收支平衡。这些变化都会引起美国的进口收缩。把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希望建立在美国经济复苏上,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CBN:你认为中国需要一套长期的振兴内需的举措。这项举措可以是什么?
王建: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多次呼吁,包括发表在《第一财经日报》上的文章,唯一能够尽快开启中国内需道路的,只有城市化。在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之所以密不可分,就是因为“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
中国目前的生产过剩来自两方面:一是人群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另一个是城乡差距。据最近社科院人口所的一项研究,其中由城乡差距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占60%。
去年以来的经济刺激计划,立足在以振兴产业为主体的供给增长层面,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看,供给结构调整更应交给市场,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更应注重长期需求的创造。
我们应该抓住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比较稳定的好时机,立即转入以城市化为方向的结构调整道路。只有如此才能从容应对更严重的危机来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