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风潮中,我国成为主要的受害国。我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凸显,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如欧盟委员会于6月30日正式发布立案公告,对我国无线宽域网络调制解调器同时发起保障措施和反倾销双案调查,涉及国内企业1000余家,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创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之最。贸易保护主义不仅破坏已经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而且造成世界贸易额下降,严重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
第四,出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需求急剧锐减,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美国、德国、日本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68.3%、72%和65%。受危机影响,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一轮“再工业化”进程,服务业过于超前发展、工业占比相对较低的格局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其高端消费品、投资品的生产能力可能增强。同时,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上升,使我国出口产品面临来自两端的竞争压力。
第五、我国传统产品出口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及资源、环境成本密集型产品;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也是中低端加工装配环节的产品,国内增值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更为重要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部分发达国家已将温室气体减排与国际贸易紧密挂钩,美众议院已通过了包含“碳关税”条款的法案,世贸组织也提出“碳关税”可适用于国际贸易规则。
如果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联合对我国征收碳关税,“中国制造”将丧失原来的低成本优势。按照世贸组织每吨二氧化碳当量38.22美元计算,我国输美的钢材、电解铝、水泥相当于分别被征收7.5%、22.1%和61.6%的额外关税。按照欧盟计划从2011年开征的“碳关税”标准,我国出口商品的平均成本将增加10%左右,从而严重冲击我国出口。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