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农产品价格体系的混乱一直让很多农民的经济利益缺乏保障,他们就像一叶扁舟随着市场风浪浮沉,既没有航标灯也没有航行图”……
蒜农频遇“大小年”
“今年这样的行情,真是出乎咱们的意料!”永年县蔬菜局局长刘树坤谈起今年的大蒜行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经历了去年蒜贱伤农的惨淡年景之后,蒜农们也急需这样一个好年景抚平去年的损失。
永年南沿村杨张寨村民老刘回忆起去年的大蒜行情依然有些可惜,“最后几分钱一斤也没人要,都烂在地里了。场上、路边,哪哪都是没人要的烂蒜。”
不过好在永年的大蒜产业有两个特点,一是薹头兼收,而且走市场的蒜头少、蒜薹多;二是蒜头上市交易的少,进行深加工的多。有这两点,蒜农还能多少规避些损失。
刘树坤在2008年永年大蒜产业情况介绍中说,2008年大蒜收获面积18万亩,全县蒜薹平均亩产550公斤,总产1亿公斤,平均收购价格达到1.45元/斤,总产值2.9亿元,比2007年增加产值2亿元。蒜头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1.1亿公斤,除留种外,全部用于加工,全县共加工腌渍蒜米、脱水大蒜4万吨。
但平均数字对于老刘这样的蒜农个体来说意义似乎不大。老刘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他家去年一亩地产蒜头5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是0.2元,如果算上做种子的蒜瓣,一亩地成本摊下来差不多要1500元,这样一算,单卖蒜头的话,一亩地亏损最少也要1300元。“要是没有蒜薹找补一下,连种子钱都得亏出去。”
2008年老刘每亩地蒜薹出了600公斤,平均收购价是每公斤3元左右,至少保证了1800元左右的收入。蒜薹和蒜头加总后一折算,一亩地能剩下500元钱已经是万幸了。“这还没算人工,咱种地的干活也没算过人工成本。”
“新蒜卖早了,悔得肠子都青了”
杨张寨的大蒜经纪人庾立志,也向记者回忆起去年的“谷底”行情。“一车蒜3400元钱,我运到山东运费要3800元钱,能赚个啥么。”
在当地蒜农和经纪人的眼里,“市场”是个不容置疑的词,大蒜的价格行情,全都得“听市场的”。
由于永年本地没有冷藏蒜头的传统,新蒜头的交易时间事实上比较短,一般从6月份开始,到了8月份左右,走市场的新蒜头差不多已经被各地客商们收的差不多了。“今年6月份,新蒜收购价是0.4-0.6元一公斤。”一位蒜农告诉记者,这样的价格和去年的行情比起来已经涨了一倍多了,不少蒜农一着急,都忙着出手了。“结果到了10月份,涨到4-6元钱一斤了,肠子都晦青了。”
老刘也愤愤地说,自己的蒜头质量好,蒜头大、瓣少、皮薄、肉嫩,9月份的时候卖给了一个安徽客商,“一公斤2.2元,西张寨的老张,那啥蒜样?等了几天竟然卖了4元钱,可不气人么。”
杨张寨的蒜农们,今年虽然赚了钱,但被这诡异的“市场”搞的糊里糊涂,赚的少的反而比去年亏了的时候还憋屈。
农民市场信息两个来源:传言与经纪人
对于老刘这样的普通蒜农来说,“市场”信息来源于乡亲们的传言以及村里大蒜经纪人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外地客商来了,村里的经纪人就会把今年的一般行情透露给大家,不少蒜农们就按照这个价格把大蒜出手了。
庾立志显然已经是一位更为成熟的商人,他向记者强调,“做生意不研究行情是不行的。”“看看,我这有各地大蒜交易网的信息,还有21个跟大蒜交易有关的QQ群,全国各地的情况,我基本上都能掌握的差不多。”记者看到,庾立志的IE主页正是一家国内比较知名的大蒜交易网站,山东金乡、苍山、江苏邳州等国内大蒜主产地的价格行情,基本上都是实时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