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重要协调机制。现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我们最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需,使得我国长期徘徊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而劳动者在产业链低端得到的低收入,又反过来严重地制约了内需的扩大,从而使经济发展进一步依赖外需,并使价值链的低端地位被锁定,出现不良的“自我强化”现象。因此必须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打破这一循环,以优化内需和外需的比例,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比例,以及劳动者收入的比例等,从而改变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实现机制。改变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地位,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一靠加大研发、设计等投入,靠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链创新,二靠品牌、营销、网络等资源的创新、创造和获取。过去那种靠拼价格、拼土地、拼投资、拼消耗等牺牲资源和环境谋求发展的道路已不可持续。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们走向全球经济新高地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机制。把追求GDP作为主要目标,忘记了发展的本意是为了改善民生,必然出现牺牲环境谋求增长、不惜代价消耗资源追求产值等非理性行为。而把民生作为约束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函数,其发展方式一定是集约型的,一定是人民群众受益型的,也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操作机制。“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机制。改革开放是中国复兴的主动力,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引擎。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到了今天,许多浅层次的矛盾已经解决,不推进深层次的改革包括政府层面的制度改革,不实施新的开放措施和办法,制度层面的发展动力就会衰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同样必须依靠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我们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一定要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定能够迈上新台阶。(晓州)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