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与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条知易行难的漫漫长路。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如何寻找突破口?就此,我们采访了部分官员和专家。
高增长不等于高质量
应对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转型剧痛、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打破“唯GDP”惯性与量化经济转型目标,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背景和特点。“十二五”规划编制与以往五年规划的最大不同点,便在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对此,经济学家们趋于共识的判断是,全球经济可能将进入一段难耐的时期,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并存,旧的均衡稳态打碎之后,全世界踏上了寻找“新稳态”的征途。
这些新变,将直接压迫中国扩展外需的空间,倒逼中国调整结构、扩大内需。
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积累下来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将进一步凸显。这是我国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对未来国内形势、问题的基本判断。
高增长不等于高质量。持续的高增长下面,累积了不少深层次矛盾。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中国发展的内部矛盾愈加突出。
当前,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失衡,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大进大出”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有必要从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难度大幅增加。
从国际经验和历史研究看,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过渡到高收入比从低收入过渡到中等收入要难,许多国家都曾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徘徊。为摆脱这些陷阱,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必须实现内生化,经济社会必须得到转型。
专家认为,“十二五”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将是“中等收入陷阱”,处理不好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发展模式的调整是唯一出路。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