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将趋于正常合理
花旗集团在最近一份研究报告中判断,尽管未来几年预期实际经济增速仍将继续高于目标,但中国经济已不太可能重回两位数的增长。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认为,鉴于出口减速、房地产需求减速、城镇化速度放缓、劳动力增速下降、生产率增速下降和资金成本上升这6个原因,中国GDP年均增长潜力很可能从过去10年的10%左右下降一点,“这应该理解为是进入正常、合理的增长区间。”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十二五”规划制定发展增速目标,吸取了前几个五年规划的经验教训,避免掉入“低质量高增长模式”,即片面追求GDP扩张、数量驱动,攀比高速度而忽视提高增长质量和减少发展成本。
政绩考核不再“唯GDP”
市场乃至全社会对规划中GDP增速目标的关注,恐怕更多源自数十年延续下来的惯性思维——“唯GDP论”,前些年,GDP这根指挥棒往往成为考核政府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
GDP考核只能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以及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无从体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卓元指出,如果地方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调结构、转方式就永远被放在次要地位。
“过分强调GDP,会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长期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说。
“‘十二五’规划中不再特别强调经济增长目标,不再简单地看GDP的增长速度,而是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在科学发展统领发展大背景下,一个新的考核体系有望在“十二五”规划中得以实现。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面对的公共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并且这种需求不单单是经济上面,而更多的集中在社会层面。”作为“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参与专家,孟庆国说,“十二五”期间将会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