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北京是个资源输入型城市,资源严重缺乏,为保障北京的正常生活,需要周边十几个县市做出牺牲。您怎么看待这种那个牺牲中小省市以成全大城市的做法?中小城市的发展与大城市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定位?
丁宁宁:这个问题争论很久了。以水为例,为了解决北京的用水,天津、河北省北部的几个县市都做出了牺牲,现在又搞南水北调。由此可见,大中小城市之间本应当有一个统一规划,但是目前受到国家行政体制的阻碍。例如京津唐地区本来应当统一规划,但是它分属于三个省级机构,规划很难统一,这是下一步政府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城市化问题上,中小城市和大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应把它们对立起来,关键是搞好统一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人口密集程度和我国东部地区类似的日本经验看,一个大的城市带或都市圈,本身就包含大、中、小三类城市。即使是大城市,也不再是过去的概念;除中心区外,没有必要什么都挤在一起,可以由若干个卫星城组成,卫星城就是中小城市。人们可以在大城市上班、购物、娱乐,在中小城市居住、生活、休息。
城市发展需要科学规划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鼓励人员回流,减轻大城市压力;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限制外来人口流动,要靠城市自身改革,以集约方式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
丁宁宁:两种观点各有偏颇。工业化的特点就是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的不断集约化,必然导致城市化,不可能靠行政手段限制人口向城市流动。大城市中资金、人才的高度集聚,催生了新兴产业(信息)和高级服务业(金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非得住在大城市。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人口向中小城市回流的现象,原因是大城市已经不适合人居住了。不过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从就业、个人发展角度讲,人口肯定还是要向大城市流动的。不过住在哪里,需要有新的考虑。以纽约为例,相当一部分人口住在新泽西州,每天乘地铁进城上班。由此可见,只要政府把大城市附近地区的生活区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好,人们就不会都往市中心挤了。当然,工作区、商业区和生活区如何组成,交通线如何连接,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