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1972万人,汽车保有量达到414万辆,建成区面积1289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一。北京是典型的超大城市。大城市必然存在大需求大供给,由于资源瓶颈,目前北京市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水、气、油等等可能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硬约束。今年国庆前后北京再次上演的堵车大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研究员丁宁宁。
大、中、小城市要齐头并进
中国经济时报:中秋节前的京城大堵车,及国庆假期北京的交通拥堵,再次暴露了北京这个超级大城市的“城市病”,您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与其他国家相比,像北京这种特大城市的交通需要怎样改进?
丁宁宁:堵车的原因非常复杂。前些日子堵车的主要原因是外地车大量进京,节前送礼拉关系。十一期间,北京除天安门广场周围、商业中心附近,堵车并不严重。其实许多国外大城市比北京的车还要多。例如东京的车就比北京多,但它平时的交通状况没有北京这样糟糕,原因是人们上下班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街上很少见到私家车。但一到周末,进出东京的道路照样堵车,因为人们去休假了。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私家车是新兴事物,具有示范效应。你开车上班,我也开车上班,能不堵车吗?北京要想改善交通状况,短期内应增加道路网的密度、增设单行道,而不是一个劲儿地增加道路宽度。长远来看则应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设施,加快地铁、轻轨的建设,方便人们出行。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观念,放弃开私家车上下班的习惯,改乘公共交通工具。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