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一行人行色匆匆地走进了北京的国药大厦。领头者身材敦实,头发有些花白,但步履轻盈。此人正是刚刚履新的国药集团外部董事长宋志平,国药大厦将是他打造第二个梦想的地方。
宋还有一个显赫的身份: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自2002年出任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以来,宋志平推动了中国建材集团内部重组和对外并购,水泥年产能从300万吨提升至1.5亿吨,销售额突破600亿元。能有这样的成绩单,概因53岁的宋志平左手资本运作,右手联合重组。
然而,当国务院国资委6月20日宣布宋志平的新任命时,业界质疑声仍然不断。虽然宋志平并无医药行业的从业经验,但他为推动中国建材上市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正暗合国药集团眼下的策略。长期以来,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而资金不够充裕一直是国药集团的软肋。
宋志平的到来旋即为国药集团的香港上市带来了助推力和保障。9月23日,国药集团旗下的国药控股上市。在香港资本市场IPO屡屡破发的光景下,国药控股却表现出色,首日市值超400亿港元,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值之王。
国资委企干二局局长姜志刚也明确表示,国资委选择宋志平掌舵国药集团,是因为宋有企业重组的经验,“这有利于国药集团下一步的重组与发展”。
就在宋志平在外马不停蹄时,国务院、国资委又下了一道行政命令。9月16日,国资委网站上公布,中国两大央企——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和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以下简称:中生集团)重组,中生集团注销。
“这是国资委官方首次明确支持国药建立央企医药平台,支持以国药集团为主体,打造贸科工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一位国药集团人士表示。
并购重组、做强做大将成为未来几年医药界的关键词。按照新医改的部署,未来会鼓励大型企业发展,大型企业在政企资源上将会获得额外支持。可以预见,目前医药行业整体集中度低的状况会有所改变,药企大规模兼并重组和洗牌在所难免。
国药控股是国药集团商业(医药流通)的平台,在“科-工-贸”全产业链上虽置于末位,却一直都是国药的基石。过往,全产业链的梦想无法照进现实。国药集团原董事长郑鸿,原外部董事长、现任外部董事刘存周都曾押江湖地位于此。
如今,华润、上药以及国药初步形成了三强鼎立的格局。其中,华润主要以三九集团作为医药业务主平台,新上药也刚刚完成重组,而列队靠后的国药集团一边通过医药商业板块翻盘,一边找寻工业之魂。在这过程中,充满着勇气与偏执、温暖与冷酷、底色垄断而心怀开放。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