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权争夺
不久,郑鸿一直放心的国药控股也出问题了。
2006年,陈为钢到国药集团任副总经理。去年底,陈为钢辞别供职30多年的国药集团,自己创业。上海医药界一位熟知内情的专家告诉记者,陈为钢辞职后,地方国有企业上海医药曾力邀其加入。
他婉拒。他对医药圈的朋友说,他告别的是一种体制,不是国药。国药培养了他30多年,他是不可能到别的国有企业去做。当然,他也不可能给任何人打工。复星也找他谈。他回复,复星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一个是自由,第二个原因还是与自由有关,就是别想来控制他。
郑鸿、陈为钢和郭广昌团队,或者说,国药集团能与复星合作,一个并非不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个性上都追求“自由”、“不被控制”,因此合作初期是惺惺相惜。然而,一旦有机会拥有董事会更多的话语权,复星决不会让机会溜走。因此,合作一段时间后,复星伺机而动,国药处处提防,寸土不让。
“复星不可能不想控制国药控股,但它更不想辜负郑鸿的信任。”上述国药集团的高管称,“2008年前,复星提出过几次增资扩股,国药集团并没有答应,复星也就没有再提。”
2007年7月,郭广昌持股58%的复星国际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融资100多亿。“当时就有一些人说,复星有钱了,马上就要吞掉国药集团控股权了。我不停地向所有人灌输,在这个意识阶段和价值观阶段,实际上国有企业还是最能享受国家很多理解和优惠的。换句话,国药集团不控股了,不一定对这企业有好处。郭广昌是聪明人,他同意这个说法。”郑回忆。
2007年9月,郑鸿到点退休,原“哈药教父”刘存周任外部董事长。
半年左右,国药控股股权纷争见诸于报端。甚至有报道称,国药集团一度隔空喊话,要增持30%的股权,踢复星出局。
事实是,国药控股上市在即,而国药集团一部分高管认为,国药集团直接持有51%,复星医药经过一次股权变更后,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齐绅投资持有47.04%,复星医药直接持有1.96%。这样的股权架构,对于国药集团来说,不安全。
国药集团内部另一种声音认为,差不多就行了,赶紧拍板上市。一部分高管不干,专门找来两个案例——中海油和联想香港上市时的股权架构。他们说,凡是大集团拿优质资产上市的,都有绝对控股的把握。“一上市,尤其到香港上市,复星在资本市场一运作,马上持股的比例超过国药集团。股权架构一定要改,就像当年让复星出现金成立国药控股一样,不能半点含糊。”这部分人建议,“如果不做股权架构的调整,宁可不上市。”
2008年5月6日,国药集团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国药产投。随后,国药集团与复星医药相继以注入现金和国药控股股权的方式对国药产投进行增资,使国药产投的注册资本变为1亿元。其中,国药集团占51%的股权,齐绅投资占49%的股权。换句话,国药产投成为了国药控股新的母公司。几番资本运作后,新股权架构浮出水面。国药控股的股权架构变为,国药集团占4%,国药产投控股96%。
上述高管指着国药产投说:“这个事最大。只有这样的股权设计,国药集团才能稳坐国药控股的大股东。至于复星,就是将来国药控股上市后也不可能有与国药集团争夺大股东地位的机会。”
国药集团找寻工业魂魄,经历了三期董事会,将近10年。
显然,郑鸿心中有痛,有未了之愿。国药工业没能像国药控股一样,可以独挡一面,成为整合医药工业的平台。
“哈药教父”刘存周,2006年开始任国药集团外部董事,2007年9月任国药集团外部董事长。期间,他组建了国药集团的并购小组,但收效甚微。刘是造梦教父,在哈药集团,1998年的“严迪”,1999年的“盖中盖”、“葡萄糖酸钙”,2000年的“葡萄糖酸锌”和“朴雪”等,改写了哈药集团的历史。
“我并不认为刘存周的优势在于工业,还是营销。”一位业界观察者说。
今年6月,宋志平上任。这位“双料董事长”不只一次对媒体说出对资本市场的感觉,一是妙不可言。资本市场可以使企业以低成本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苦不堪言。作为一家对投资者高度负责的公司,以对投资者的良好业绩回报为己任,就迫使企业管理层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给自己加压,所以也就“苦不堪言”。
匪夷所思的是,两年多的时间,宋志平和他的团队并购了国内140多家水泥企业。宋志平如何找到国药集团的工业之魂呢?谜底尚待揭晓。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