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体制再造关键在于人员分流
钱的问题不是最大的问题,那什么是大问题呢?
王三运说,“关键在人员分流工作”。由于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因事设岗、全员聘用必然需要分流旧体制下的一部分人员。如何妥善安置,将是一项复杂的难点工作。
此次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一大亮点,就是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再造,明确基层医疗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核定编制,全员聘用,实行绩效工资考核试点,范围包括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及其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
针对深化医改后的乡镇卫生院新的功能任务,安徽省制定了新的乡镇卫生机构编制标准,重新核定了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在岗位设置方面,将分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3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的80%,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所有上岗人员实行聘用制,均实施绩效工资。而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内部职工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
“目前乡镇卫生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非专业人员占着编制,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出不去,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严重老化的现象。”一位纳入此次试点县的卫生部门负责人说,今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空缺需补充工作人员,必须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年度招聘计划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设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有助于把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人员选拔到工作岗位上来。
村居社区有卫生机构“足不出户”就能看病
“你这里平均每天多少人来看病?”“四五十人呢,高峰时能有七八十人。”
近日,合肥市政府在长丰县召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一体化管理工作现场会上,与会的上百名代表集中参观了该镇卫生院和村里的卫生室。上述对话正是村卫生室负责人与参观卫生室的代表的对话。
如果让人们形容几年前的乡村卫生院,很多人记得的情形多是门诊病房破旧、光线昏暗、阴冷潮湿;医疗器械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投入,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焕然一新,这也为安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基础。
按照规划要求,安徽省每个乡镇要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政府支持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每个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半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规范预防接种服务,执行国家免疫规划;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对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开展健康指导、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等等。“卫生院临床科室将重点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中医科等,能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杂症进行恰当处理和转诊以及承担农村现场应急救护等任务。”安徽省卫生厅相关人士说,这些措施将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
据合肥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已经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已有108个,全市范围已建成村级卫生室690个,“小病在村看,稍微大一点的病通过卫生室初步诊断后,由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直接联系医院医生,实现最快转院。可以说,村级卫生室虽小但作用大,实现了‘一室多能’”。
改革“非常彻底”可否复制到全国
11月中旬,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邓文奎率调研组到安徽省芜湖市调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他说,芜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引起了业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芜湖是安徽省医疗改革的先锋。在去年率先在全国通过成立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对药品实行统一购销管理的“医药分开”模式后,从今年6月份开始,芜湖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统一配送,10月份起逐步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
邓文奎认为,医改就是要让惠于民,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今后的公立医院改革要探索如何确立科学的补偿机制,深化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利益相关方的服务价格协商机制和公立医院的管理、监督、评价机制,既要通过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也要借助改革的力量推动医疗事业和公立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短短不到20天,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就为此作了进一步“注解”。据了解,安徽省医改被普遍认为“改得非常彻底”,在全国还没有先例。有分析人士甚至预言,这项改革今后会向农村土地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一样,被复制到全国。 (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