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内控和商业秘密保护
该报告指出,在中国经营业务的企业正在开始拓展打击欺诈行为的方法。有52%的企业计划投入资金开展财务控制,54%的企业打算投入资金开展员工培训,另有42%的企业计划进行更多的员工背景调查。报告指出,由于被调查中国企业认为高达42%的欺诈行为是“监守自盗”,因此上述的资金投入很有意义。
Kroll的高级执行董事Tadashi Kageyama则提醒,中国企业应投入更多在保护商业秘密上。据他介绍,窃取知识产权和信息行为常发生在医疗、保健和生物科技行业,本地和全球公司均在提升产品层次,增加研发技术含量。在激烈争取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铤而走险。
此次报告即显示,在中国,窃取知识产权已成为第二常见的欺诈行为,仅次于管理层利益冲突下的欺诈行为。Kageyama指出,他所接触到的案例中,有不少竞争者假扮潜在买家,或者买通对方的客户以获取商业秘密。因此他建议,除了加强内部监控外,还应投入更多资源在对合作伙伴、客户和卖方进行尽职调查。然而此次调查显示,计划在明年对尽职调查投入资金的中国企业比例为32%,低于全球41%的平均水平。
何越认为,经济欺诈不仅仅影响到中国企业,随着全球化趋势的继续,任何国家地区的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受到欺诈行为的侵袭。国际贸易主导地位,法律环境缺乏透明度,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等众多原因,使欺诈行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令人注目。但她认为,这本身并不说明中国不再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在中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应有信心面对现实,采取措施对抗欺诈行为。(郭兴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