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赵弘表达出几分担忧:总部经济分为不同层级,既有面向世界、面向全国的总部,亦有区域性的总部。总部经济在二三线城市发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总部经济对人才、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要求较高,不可能所有城市都适合发展。
热捧中的三大误区
有迹象显示,在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的压力下,总部经济的动人概念正被更多的城市看中,将其作为推动转型的便捷路径。而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一些地方越来越热的总部经济布局中,存在着三个明显的认识误区,急需纠偏。
误区之一——“总部经济”与“总部地产”混为一谈。一些城市借发展总部经济之名大力开发房地产,大搞“楼宇经济”。深圳罗湖区与福田区、重庆渝中地区、广佛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等不少地方的总部经济概念,都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被叫响的。而南宁甫一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敏锐的炒房者们便嗅到了房地产涨价的气息。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顾海兵认为,现在一些地方所谓的“总部经济”不过是“中国特色的房地产素材”,通过炒作总部经济概念,抬高当地房价,房地产企业从中牟利。
专家提醒,“总部经济”并不就是“总部地产”,仅仅建造一些总部大楼,不重视服务配套、产业配套和环境配套,没有长期商业环境的培养,总部经济要扎根只能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
误区之二——引进企业质量与数量严重不对等,重概念轻实效,“总部经济”变成了“总部不经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简化总部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认为任何城市都可以发展,并且由于企业总部迁移,牵涉到地方的财政收入、政府官员业绩考核、社会就业等问题,引入企业总部的多少成了一些城市间攀比的新筹码。
广西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莫小莎认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冲动会使总部经济陷入“炒概念”的误区。在一些城市,为多吸引企业入驻,地方政府往往不惜血本,开出相当优惠的入驻条件,放松总部资质审核甚至缺乏标准,很多时候引进的是企业的分支机构或者是一些不具备带动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小企业。结果,企业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外部效应,“总部经济”成了“总部不经济”。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就曾坦言,“总部企业不但规模较小,发展潜力发掘不够,对跨地区的总部企业吸引力也不强。目前,我区总部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宁波市内的区域性总部企业,具有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总部企业户数很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