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北京率先提出发展总部经济以来,总部经济热在全国不断升温。除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外,众多二三线城市也相继树起了旗帜。
总部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哄而上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专家呼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二三线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要热情更要理性,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如果不顾实际盲目跟风,不仅会拔苗助长,还可能在定位错乱中失去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良机。
渐成遍地开花之势
2002年,北京社科院研究员赵弘正式提出“总部经济”概念,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此后,总部经济在全国迅速发展。除了一线城市,为数众多的二三线城市也走上发展总部经济之路。根据《2008—2009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35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这些城市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提出的发展目标、形式也各有不同。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总部经济的提法主要依托政策和周边区域优势。今年8月,广西南宁市提出,依托临近东盟的有利条件,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面向东盟的商务总部经济,计划在4年内启动超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总部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的总部经济规划,更多是着眼在相对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上。在广东,佛山顺应陶瓷企业外迁趋势,提出将陶瓷企业“头脑”留在佛山,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去,建设陶瓷总部基地;东莞则从自身条件出发,提出建设厚街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
潜在的税收、产业乘数、消费、就业和社会资本等众多效应,使总部经济正渐成遍地开花之势。福建一省之内,便有福州、厦门、泉州三市要做“总部”。而武汉一市之内,武昌、江汉、黄陂等区都先后提出发展总部经济。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