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照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计算,2010年上半年,391只开放式偏股基金整体下挫,平均跌幅高达17.88%。2010年基金半年报披露结束,天相统计数据显示,全部基金本期利润为-4397.5亿元,仅次于2008年上半年,为历史第二大半年度亏损额。
越是亏损,基民越是盯着报酬,同期付给基金经理的报酬高达127.02亿元,相比2009年上半年的105.89亿元薪酬总额,同比涨幅高达20.9%。公募基金的信用何在?
监管部门对公募基金不可谓不上心,先是用“一对多”产品抗衡私募基金,使公募基金站在高端理财至高点,甚至一度停止阳光私募;现在又有传闻称监管层以“股权变更关键时期”、“社会影响太大”为由,拒绝王亚伟等人辞职。
监管层的好意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试图与私募基金抗衡的“一对多”产品未能跑赢市场,2010年8月18日,“一对多”理财产品一周年,成绩惨淡,据不完全统计,“一对多”产品亏损的达到了八成。“一对多”面向具有风险承受力的高端客户,与私募基金一样采取固定管理费加20%的收益提成方式,投资也较为灵活。正确的激励方式没有换来美妙的“钱景”,让“一对多”处于尴尬境地,或者停发,或者降低门槛。但降低门槛与业绩提升之间并没有必然关联。
有人认为对基金经理过于苛责,目前在位的公募基金经理大多属于拿低薪的“活雷锋”,此言颇不可信,竞争激烈的金融领域一靠机制、二靠业绩,个人品性在机制下才能彰显。正如我们不能说华尔街全是坏人,我们同样不能从个人道德这一狭窄的领域理解公募基金经理的辞职现象。
有人认为是公募基金的排名害了公募基金经理,这只是问题的枝节,事实上,私募基金经理面临的压力要大得多,做得不好,投资者马上离开,让你失业。无论公募还是私募,行业的兴盛靠的是尊重金融市场的规律,而不是拔苗助长式的政策优惠。
阻挡王亚伟等公募基金经理辞职,挡得住吗?对于公募基金经理纷纷辞职,笔者曾询问中国第一代的某基金经理,他的回答是,有什么好说的,制度原因,大势所趋,门板都挡不住。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面临深刻变革,人才大流动,货币国际化,此时监管层应遵循市场趋势,为中国的金融人才提供一方乐土。舍此,无中间道路可走。(叶檀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