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近期有报道,华夏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王亚伟辞职,这无疑是中国基金业的一个象征,说明公募基金已经失去了最后一尊神像。王亚伟辞职而不获批,说明证券监管部门试图以行政力量为公募基金留住神像。
问题是,公募基金经理为何辞职,管理层留得住吗?
前几年开始的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至今未有遏止迹象,这是基金行业不可阻挡的市场化趋势。人才大流转是公募基金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不到位的反映,而基金经理并未离开投资行业,只是换到了更市场化的土壤中生存。
尴尬的是,公募基金成为军校,一旦学成则纷纷散去。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共有59家基金公司旗下227只基金出现基金经理离职,这个数据已经接近2009年全年的水平。另据统计,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曾有853名基金经理,目前在职的只有507人,在职的基金经理中平均任职年限为2.58年。从业经历超过10年、目前还管理着基金的基金经理只剩下王亚伟、林彤彤和尚志民3人。
并非基金经理天生品格不高,而是公募基金内部欠缺市场机制,也欠缺灵活性。一流的基金经理收入有时不如研究员,基金公司内部管理僵化、人事繁杂,更为人诟病的是,不论业绩好坏只凭规模取胜。
在此可以看到双重的逆向激励,首先是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用与管理能力之间的不匹配,其次是在公司内部不同业绩群体之间的不匹配。
逆向激励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更多的试图有所作为的基金经理纷纷出走,更多的菜鸟进入这一行业。2010年以来行业新进基金经理80多位,出走50多位,但量级不可同日而语。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