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银行系主任、博士 叶伟春
问:8月份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创22个月来新高。与此同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维持在2.25%。有人算了一笔账,由于负利率对财富的稀释作用,去年8月存进去1万元,到今年8月可能只有9875元的购买力。这是否意味着个人储蓄越存越穷?加息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上海物华路梁莹
答:负利率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它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理论上,根据是否包含通货膨胀因素,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我们平常观察到的都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则需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才能算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如果算出来的实际值小于0,我们将其称之为“负利率”。
日常生活中,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名义利率是存款利率。所以,一般所称的负利率是指,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导致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在各种存款利率中,较为关键的是1年期存款利率;而通货膨胀率的衡量亦有不同指标,最为常见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负利率对储蓄存款存在多重影响,下面仅从两个角度予以梳理和分析:
一,负利率的储蓄分流效应。储蓄存款是居民个人推迟当前消费形成的节余资金,是财富持有的一种形式。从理论上讲,负利率会形成储蓄的分流现象,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负利率往往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形成,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忧虑情绪,促使提前动用储蓄;另一方面,出现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说明投资存款获得的收益还比不上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贬值程度,储蓄是亏损的,或者说财富缩水了。为更好地实现财富增值,人们开始更愿意把财产投资到其他渠道,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或房产等。这样,又会进一步导致储蓄存量的下降。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