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高门槛的价格杀手锏和对漫长回报期的忍耐,苗连生在全球太阳能版图中打造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准军事机器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谢丹
11月17日晚,刚到保定,德国太阳能公司Payom Solar 的CEO Jorg Truelsen就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一个1960年代风格的军绿色粗布挎包。和Truelsen一样对这个极具中国符号意味的包感兴趣的还有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太阳能公司的代表,他们并不知道这正是这次聚会的召集人—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的主意。
40年前,当苗连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想必也未能料到今天的大场面—在他盛情邀请下,全球16个国家的300多个客户来到河北省保定市,参加英利2009年年会。苗安排他们住进了英利投资的电谷锦江国际饭店。这座26层的五星级酒店通体闪烁着幽蓝色光泽,隐藏其中的3300块太阳能面板,每年可发电20万千瓦,供应酒店291间客房全年照明绰绰有余。如果需要,它还能在大停电时为电网输送电力。
身高1米8多、皮肤黝黑、大嗓门的苗连生行动敏捷,肢体语言丰富,看上去并不像一个53岁的人。两年前苗在华尔街敲响了上市钟,跻身冀商首富。同时,他也成为纽交所成立170年来唯一一个在启动仪式上穿西装却不打领带的企业家,后来他解释说是因为“不习惯”。苗或许有这样的资格,他创立的英利以低价和提供全产业链产品著称,在全球光伏产业陷入深寒的2008年,其销售太阳能电池组件281兆瓦,在全球排名第六,是中国唯一一家达成年初目标的光伏企业。其年收入达85亿元,利润13.5亿元,比2007年翻番。
当晚,英利年会现场仿若联合国大会,几乎所有人都用英语交谈,十几个英利的国内客户身陷其中反而略显拘谨。这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真实一幕:过去几年,中国晋升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基地和出口国。中国光伏企业的市场近九成在海外,堪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制造产业;而此刻,台上热闹上演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功夫和杂技,穿红戴绿的服饰与台下着正装的“老外”们形成强烈对比。
英利的七八位高管端着酒杯在几十桌客人中间穿梭,并以军人喝酒方式表达他们的热情:敬酒者数“一!二!”,桌上所有人齐喊“喝!”—一饮而尽。苗连生喝酒不多,但烟不离手;他不会讲英语,却能根据翻译的语气判断其是否准确表达了他的意思,有时他甚至会故意跟客户说些俏皮的歇后语来考验翻译的功力。看到很多客户挎上了他送的军用包,苗抓过一个挎在自己身上,指着包对《环球企业家》说,“这就是我当兵的时候背的。”
这是一场极具隐喻色彩的聚会,全球和中国的所有标志性符号碰撞在一起—英利这个在全球光伏市场的厉害角色,却是一个血液里都渗透了浓郁中国文化,甚至有点像军队的企业。23年来,只要不出差,苗连生每天早上7点一定穿着工服,率领所有高管守候在英利厂区门口,对每个来上班的员工高喊:早上好。其声势之大,可令初见这一场景的人吓一跳。而在此之后,所有工人会在一起操练苗亲自编排的“防身术”,7000多人边练边喊,远在几公里之外都可听见。而苗本人像一位军校的校长一样到处巡视。
苗毫不掩饰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欣赏。这并不难理解,在中国的企业界里,拥有军人背景且将军事化的企业管理风格运用到极致的企业家恐唯数这二人。任正非的坚韧和华为所具有的强大执行力,亦是苗被业内称道的特质。更大的可类比性则是二者所在产业的命运曲线。2000年初的十年里,华为和中兴依靠低价在全球电信市场摧城拔寨,积累实力。而至2008年,3G给了华为和中兴回归本土,在上一代外资电信商的垄断格局中撬开一片天地的机会,华为在数次招标中与竞争对手悬殊的低价报价彻底引爆了这个行业。
极为巧合的是,在海外市场萎缩,中国决策层意图开启新能源长征的2009年,英利也凭借今年3月份颠覆性的“0.69元事件”一举成名,并顺带将光伏发电市场化推至决策层和普通公众面前。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