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一年多,各界的关注焦点,也从如何应对危机,向如何认识和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转移。
经过一轮震荡和洗牌的世界发展格局正迎来新一轮的变革和重组,而最新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把扩内需战略作为明年的工作重点。当外部环境和内部格局同时发生剧烈变革之时,站在2009年和2010年的交界处,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广东乃至中国的外经贸发展?明年广东乃至全国的外经贸如何落子布局?
上周五,由省政府主办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广东外经贸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的“国字号”智囊团专家与一众广东著名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
但思考远未终止,记者围绕论坛上的部分精彩观点进行深入采访,试图还原广东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困局与路径,重现一个真实的“局”。
【“动荡年代”或将继续】
要准备在“W型”上跳舞
研讨会上,一本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课题组所作的广东外经贸形势分析报告(2009—2010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广东外经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摆在了与会人士的面前。
该报告对2010年广东外经贸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是:2010年广东出口贸易的发展态势年初会企稳,并逐步增长,全年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略有增长,据初步测算为10%至15%,2011年以后才有可能增速恢复到以前正常年份15%至20%的水平。而由于2009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下降严重,预计2010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会下降10%至15%,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外经贸出口的环境不大理想,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结构调整仍将产生新的动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论坛上指出,世界经济未来将进入几年的低速增长期。这一判断也得到与会学者的认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隋广军认为,目前经济似乎出现了恢复增长的迹象,但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美欧等发达国家外需市场仍未明朗,中国经济目前的复苏也还比较脆弱,广东外经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表现为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迅速升温,也可能表现为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在低水平徘徊,甚至有可能出现W型的二次见底。
隋广军指出,从具体数据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外需明年难有明显反弹。其中美欧失业率高达10%,寄望于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迅速回升不太可能。与此同时,美国储蓄率提高5个百分点,预示着美国将减少3600亿美元的进口。而广东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最高,直接和转口贸易有接近五成的出口份额集中在美国市场。加上财政赤字创新高、通货膨胀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系列因素,均为未来发展前景蒙上阴影。
【大谈扩内需的时代】
外向经济“气场”仍足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扩内需、促消费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中央更是把扩大内需战略作为后危机时期的重大对策选项。相应的,是国家对外贸政策的频繁调整。如何看待这一转变?
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外开放不应后退,而是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必须坚决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梁桂全说:“广东发展的特征和优势,在于改革先行,对外开放,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走外向带动发展路子。今后广东仍然希望在外、优势在外、出路在外,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国际化战略;如果广东要由外转内,依靠内需主导发展,必将导致重大战略失误,延误广东发展进程,甚至丧失广东发展基本优势。”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真正受冲击的不是外向型经济,而是这种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梁桂全指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让广东面临严峻考验,进一步暴露了广东原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和矛盾。传统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依赖境外和国际资本的主导,两头在外为主,并且以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的低端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传统产业为主,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
梁桂全进一步指出,经受了危机冲击后,要否定的不是开放型经济,而是传统外向型经济模式。下一步广东经济发展调整的根本方向不是由外向转向内向,由国际市场主导转向内需市场主导,而是要实施和推进经济国际化转型战略,把由境外和国际资本主导的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经济,逐步转变为由内源经济、本土资本主导的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相对高端的开放型经济。
“继续深化经济国际化战略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扩大内需,将提升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内循环能力与基础,促进现代产业主体成长,更有力地支持走向国际。而深化经济国际化战略,可以拓展扩大内需战略的国际空间,推动扩大内需战略优化升级,缓解就业压力。”梁桂全说。
【“中国成本”之辩】
已经上涨依然低廉
“随着经济多年快速发展,我们传统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当下,这一论调几乎随处可见,用以论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然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却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虽然劳动力成本上涨,但中国低成本制造的优势依然存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