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楼市疯狂注定将成为中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一个独特景观,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7年的炒房热在今年又被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悖论:一面是政府不断重复“通胀还很遥远”的定调,无数经济学家和媒体也在发出“当心买下楼市通胀”的预警,但另一面却是无数疯狂的资金在涌向楼市。明明是楼市的泡沫正在越吹越大,为什么那些精明的炒房客仍然疯狂追逐?答案只有4个字:通胀预期。
然而,资产投资的铁律是,当最多的人最疯狂地热议某个投资品的时候,就是这种投资品进入疯狂泡沫期的大众情绪征兆。
投资热席卷楼市
在一项针对北京楼市的调查中,显示在北京三季度购房人群中,购房人主要用来投资保值或自住兼投资的比例达到了65%,而在二季度这一比例仅为32%。从中不难看出,投资已经取代自住而成为目前楼市最大的主题。
在中国,谁是政策的先知先觉者?除了专业炒股的股民和投资机构外,恐怕就是那些专业炒房的投资客了,而从以往的历史来看,投资房产也的确是不会亏本的买卖。购房到底能否抵御通胀?不妨做一个大跨度的数据对比。2000年-2008年,我国CPI增幅依次为:0.4%、0.7%、-0.8%、1.2%、3.9%、1.8%、1.5%、4.8%、5.9%,而全国房价指数增幅依次为:1.1%、2.2%、3.7%、4.8%、9.7%、7.6%、5.5%、7.6%、6.5%。对比结果一目了然:每年的房价涨幅都大于CPI增幅。
正是这种“买房抵御通胀”的心理预期,使得2009年的楼市出现了“抢房如同抢购大白菜”的奇观。一套上百万的房子好几个人抢,买房子需要托关系,排号费炒到10万的疯狂局面在各地真实上演。更为离谱的一幕是,杭州的买房人提前几天在即将开盘的楼盘处排队等房,为了维持秩序,当地不得不动用武警和警犬,开发商出于安全考虑,只能提前开盘。而在深圳,房价越贵卖得越好,每平方米超过5万元的豪宅开盘,几天内就被一抢而光。
这种疯狂的氛围就像病毒一样极具传染性,也成为2009岁末楼市的典型写照,同时也造就了开发商们百年不遇的“黄金时代”,但问题在于,这种盛景能维持多久呢?
楼市火暴的台前幕后
按照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分析,今年来楼市的量价齐升与三个因素有着直接关系:首先是宏观面经济与信贷的持续增长,其次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大量的货币流动性,再次是购买力。
但这只是楼市繁荣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目前的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像楼市这样吸纳如此之多的“热钱”,股市虽然也是选择之一,但风险太大。
如果把中国楼市的这一波上涨放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来看,“避险+保值”为大量过剩资金进入楼市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这其中,由于全球性信贷宽松而产生的大量热钱,加上国内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在不到一年间释放的近10万亿信贷资金,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复苏,同时又成为可怕的通胀阴影。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近来被人们看到的大蒜的疯狂。“海外热钱的涌入,赌的就是人民币升值,这和2007年时的情况有些类似,它直接推高了京沪深等一线城市的高端房价,对于这些热钱来说,它关注的不是现在的价格,而是未来人民币升值后的资产溢价。”长期关注投资市场的资深人士林佳告诉记者,他认为这些海外和国内的流动资本之所以敢大肆进入,正是因为中国的楼市有一个致命的软肋,即政策不会轻易剧烈调整,所以就开始放心大胆地炒作起来。
此外,在林看来,对楼市政策的制定者来说,目前这种局面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次优选择”,通过楼市吸纳大量过剩资金,可以避免对宏观经济的其他层面造成重大冲击,可以为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赢得宝贵的时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