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 详细] |
 |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 详细] |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 详细] |
 |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 详细] |
 |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 详细] |
 |
|
|
|
|
|
|
通胀预期:有效管理会出什么招? |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新时间:2009/11/10 16:36:13 |
 |
>> 相关新闻链接 |
|
|
|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表示,从物价来看,目前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但必须承认存在通货膨胀预期。他说,目前我国通胀预期很强,但抑制通胀的因素也很多,如秋粮的丰收、产能的过剩等。同时,中央也在重视通胀问题,并将会有一系列的政策防患于未然。
东方证券认为,粮价、猪肉价格上涨或是明年通胀的前奏。从上一轮经济周期看,粮食和猪肉价格的上升就明显早于通胀风险的显现。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日前则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在传统通胀上所受到的威胁并不大,更大的问题来自资产价格的上涨。
他认为,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产能过剩是使中国物价水平向下走的两大重要因素。尽管今年全年新增贷款逼近10万亿元,但也未必能抵消这两大因素的影响并引起物价的上涨。未来价格的上涨可能不在由CPI、PPI覆盖的传统领域,而是在于资产价格的上涨。
东方证券亦同时指出,通胀预期更多来自美元贬值压力。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阴影逐渐消散,加之近期世界各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经济复苏均表达乐观的预期,促使投资者风险偏好发生改变,其避险情绪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不断降低,前期美元的“避险功能”也将日益弱化并被抛售,投资者更倾向于将资产配置由偏重美元转向石油、黄金、其他大宗商品、高息货币以及新兴市场资产。美元贬值也就成为市场的必然选择。
而纵观国际,三季度以来,美、日、欧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明朗。市场人士预计,今年四季度以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会随之逐渐走高,这将会对中国明年的物价形成影响。
那么,物价适度上涨是否会演化为明显的通胀?
受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关键还是要看货币向物价的传导速度、美元贬值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程度,以及资金转移和热钱流动的速度与规模。如果这三者发生快速变化,就会导致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加。因此,关注未来阶段是否会发生明显通货膨胀,要优先关注资产及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
应对通胀预期,还有一点必须重视,就是运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从外围来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压力。
在这方面,国家发改委已下发过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管。要审慎出台调价方案,避免出现集中提价、提价幅度过大,增加群众负担的现象。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就此表示,中国的通胀主要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它直接影响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社会保障,特别是退休金的增加,可以对这些退休老人的生活有所保障。同时,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直接补贴弱势群体,有助于经济的稳定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调整结构——
疏导潜在通胀风险的抓手
政府把“调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提升到调控重点,说明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得到政府认可。如果结构调整完成,那么潜在的通胀风险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或是很大程度的解决和疏导。
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胡俊指出,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管理好通胀预期”,一方面说明政府开始未雨绸缪,防范风险,同时可能也暗示短期内通胀风险不会出现。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刘熠辉看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今年来第一次将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相提并论,并强调要处理好三者关系,主要源于政府高层肯定前三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认为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好于年初的预期,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如果结构调整完成,那么潜在的通胀风险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或是很大程度的解决和疏导。
的确,“调结构”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分量和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一年来,我国正是实施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为特征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外需疲软的危机下,及时驱动另外两驾马车,激活生产、消费、金融等关键链条,中国经济才走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逆转态势。
责任编辑:cprpw |
上一页 [1] [2]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