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假”字。假账、假货、假品牌、假材料、假数据,在现实生活中,“假”字并不罕见。以至于曾有领导人在给会计学校题词时,用“不做假账”来告诫。造假是犯法的事,为什么要这么告诫呢?显然和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关。而现实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造假已没有了羞耻感。未来30年,造“假”问题如果得不到治理,那是难有高品质增长的。
再说“丑”字。近30年来,“丑”字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奇怪的角色。一方面是精神苍白,一方面是产品与服务粗鄙。以房地产为例,一些房产商喜欢用“豪庭”、“御园”等“帝王”意识来揽客,而房子在奢华浪费中很少有低碳、环保的当代公民意识。一些文化服务产品,用“神、怪、力、乱”来吸引眼球,精神沙漠化现象突出,难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三说“恶”字。在经济生活中,“恶”的表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公德,二是竞争手段恶劣。之所以有毒奶粉之类的事件发生,就和公德心丧失、公众意识短缺有关。之所以有同业间相互抹黑攻击,或者为自己一时利益,不惜践踏行业规矩,甚至触犯法律,这也和不良的经营环境与恶意竞争有关。而这样的氛围也是不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成长的。
在即将开始的“十二五”乃至未来30年,中国社会追求的,应该是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人文关怀、更有当代公民意识的发展;是均衡的、包容的、多元和谐与平等共生的发展。因此“假、丑、恶”的病毒如果得不到有效遏止,那是很难解决其他经济问题的。而治理的方剂正是“真、善、美”这对应的三个字。
其中,“真”字是基础。只有诚实守信,才会有可靠的数据、有效的决策,才会有健康的食品、美好的环境、愉悦的生活,才会有尊严、品质与品格。因此,在经济生活中杜绝“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将是“十二五”需要关注的基础性经济人文课题。而如果没有“真”做基础,要解决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恐怕是缘木求鱼,难有突破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