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
国家发改委日前决定,开展“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请全国人民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出谋划策。现在距“十二五”开局只有一个多月时间,开展这项活动无疑对老百姓加深对“十二五”期间发展问题的认识,会有很大帮助。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次既重要又巧妙的动员。
说其重要,因为对中国发展而言,“十二五”非比寻常,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新30年的开始,是探索新发展模式的起步时段。因此,弄清楚内外部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寻找更有效、更符合民意的解决方案,离不开对民意的了解。说其巧妙,因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确实积累了一些问题,需要老百姓共同参与解决。
不过,正是由于“十二五”处在一个比较大的经济周期的转折位置,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关口,因此,对“十二五”规划的思考,仅仅停留在一般问题与矛盾层面,恐怕是不够的。比如,二元结构、资源环境约束、人口就业、劳动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是大课题,都是长期性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但是在这些问题后面,还有一个比较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那就是经济发展的人文性问题,或者说“十二五”乃至未来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看似比较虚,不好量化分析,却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不可回避的。因为,它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品格、品质,以至是否和谐、可持续,是否长治久安。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还得从刚刚过去的30年讲起。在过去的30年里,曾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深圳蛇口出现的一条标语,前不久被深圳人和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首”。这句口号,在当时无疑振聋发聩,在今天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年代,在一个追逐金钱与财富的年代,在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旧秩序在瓦解的年代,为了获得超常财富与收益,在经济生活中,也伴生了一些让人吃惊与遗憾的东西。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假、丑、恶”的流行。假丑恶对经济生活的侵入可谓无孔不入。这种状况如果再任其发展下去,要实现经济转型是困难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