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市场和汇率等风险加大,用工环境的变化也使中国的圣诞礼品生产行业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郭绍溪说,1992年是生意最好做的一年,那时一个半米高的圣诞老人出厂价为2.6美元,当时的工资是一天8元人民币。而今年同样材质大小的圣诞老人出厂价为5美元,但工资却是一天50元人民币,18年来商品价格涨了1倍,工人工资涨了6倍。
“就是这样也仍然招不到合适的工人,”郭绍溪说。
在益裕工艺公司的车间里,37岁的工人李延玲正低头一针一线地缝制一个布制维尼熊。这个来自河南南阳的女工每个月可以赚1500多元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300多元。
在澄海的玩具工厂,圣诞老人、圣诞袜等产品,许多工序需要工人手工缝制,工人们大多是70后已经结婚生子的农村妇女,而年青一代的农民工已经很少人会做、愿意做针线活。
郭绍溪说,以前圣诞礼品行业只要靠近市场“这一头”就好,现在还要想办法靠近劳动力“这一头”。今年,郭在江西开了分厂,还在广东更偏远的山区开设了十几个加工点,以便招到更多工人,但他说,“内地的工资虽然没有沿海高,但管理成本和运输费用却多了许多。”
在圣诞礼品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郭绍溪对未来充满迷茫,“外国人要过圣诞节,圣诞玩具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中国那么多农村劳动力也依然要解决吃饭问题,但这个行业风险越来越大。”61岁的郭绍溪说,很想关闭工厂,但那些跟了自己十多年的工人怎么办?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