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蔬菜、粮食、白糖、棉花、鸡蛋等农副产品价格暴涨,对百姓生活造成不小影响,引发举国关注。在众多分析中,普遍将农产品价格上涨归因于气象灾害导致的减产、国际农产品价格暴涨、流动性过剩等因素。输入型通胀愈演愈烈,再加上由人地矛盾不断紧张而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会不会让我们进入一个较高通胀率的时期?然而,另外一些在此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因素很少被提及,比如耕地的减少、农产品收购管理漏洞和脆弱的农产品供应体系等自身因素更不容忽视。
刚性通胀时代来临 调控手段需创新
因为由美国这场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很可能会长期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会被长期化,由此所引发的全球性货币狂潮,会长期地持续推高国际商品价格,从而使中国的输入型通胀愈演愈烈,再加上由人地矛盾不断紧张而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具有长期性,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长期面临较高通胀率的困扰。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硬要把通胀率压低到3%以下,经济增长过程恐怕困难,因为没有货币增长的条件配合,企业就无法释放因成本上涨所形成的压力。所以我在2008年8月曾提出设想,在通胀已具有刚性的时代,只要通胀没有妨害到增长就应该被容忍,并且提出了一个公式: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因为对于民生来说,增长是更为重要的结果,没有财富的增长,通胀率为零也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应该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来保护中低收入人群,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在变化了的时代,宏观调控也需要创新。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