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自己也有一本帐。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水平比国际平均水平大约高一倍。价格垄断下的高利差,帮助银行业坐享全部收益的7成左右。如果利率市场化,一般的趋势是贷款利率下浮而存款利率上浮,这意味着利差收窄,金融机构收益锐减,业绩报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看。这几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不过一谈到收费,消费者反对声浪就很高,所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短时间内很难弥补利差损失。
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一些国有银行的高管曾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不可能在贷款占商业银行资产主体,商业银行又在资源配置中占主体的情况下实现,这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财务危机。这种担心很对监管者的心思:如果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耗费成本超过万亿的金融改革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
在此情形下,各方恐怕都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推动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在放松或者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方面不会有大的动作。而类似的改革动议也可能受到一些金融机构的反对。
不过利率市场化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这个价格信号不能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释放,银行就无法展开真正商业性的竞争,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有商业意识和商业技能的金融机构。
更何况,不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也影响到整个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每次调控,在加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上,央行都必须考虑到保持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为商业银行争取盈利空间,但实际上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储户的利益,也人为提高了企业的借贷成本。如果说,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初期,这样的牺牲还是有道理的,现在呢?
很多论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待于中国金融机构风险意识的提升和定价能力的提高,不过这种讨论最终可能变成"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实际上,学游泳的人,不下水而只在陆地上比划动作,是永远不可能掌握水性的。在利率管制环境中空谈风险意识和定价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一步始终是要迈出去的。如果一步取消利率管制风险太大,那就不妨以渐进的方式,从限定浮动比例开始一试吧,这种“冒险”还是值得的。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文钊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