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9年扩大到3.33:1。
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带来的负效应不容忽视
形成长期以来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但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经济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如果居民收入上不去,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肯定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防止投资过热,另一方面要设法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第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收入水平不高导致消费率偏低,而消费率低表明经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较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收入偏低容易形成消费断层与结构失衡,使潜在大市场难以持续扩张。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产业间、地区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而收入的分化又进一步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的不断分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表现为不同收入的社会阶层具有很不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购买能力。因收入和财富占有状况的巨大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较大。一些人生活富足奢华甚至奢侈糜烂,而另一些人则仅能维持温饱。这种分化使得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