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收入增速偏低使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
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速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1980年以来,我国投资率由1981年的32.5%提高至2009年的47.7%,消费率由67.1%下降到48%。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为20%-30%左右,消费率一般为70%-80%左右。由于消费与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必然走低。收入水平低、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量、供求失衡,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收入增速偏低使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
19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增速长期慢于GDP增速。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15.3%,而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8%,居民消费增长比GDP增长慢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居民消费连续4年慢于GDP的增长,年平均增速差距多达2-3个百分点。不仅居民消费总量增速缓慢,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更加明显。按不变价格计算,2001-2009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12.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长8.9%,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分别低2.1个和3.5个百分点。
第四、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居民间收入差距较大。统计数据显示,高低收入组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826元,人均消费支出29004元;最低10%收入组为5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为4900元。不同收入阶层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达8.9:1,高、低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比达5.9:1,表明高低收入组之间的收支差距仍然较大。这种现象说明中大量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需拉动力,造成消费率低位徘徊。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