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上午9时,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年第三季度(总第15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工资形成机制变革下的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契机、道路与政策。”新华网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这个报告提出了很多结论,很多结论我都是赞同的,特别是这个报告提出中国目前出现的工资上涨普遍的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不仅仅是短期的现象,我非常的同意。当然这个过程中,到底它的性质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深入的研究。
讲到工资的问题,我也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工资福利关系已经进入一个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其意义大家都以刘易斯拐点来讨论,尽管刘易斯拐点有很合理的因素,但是他把问题高度的简单化了,而在工资决定关系中可能比刘易斯所描述的工资转变的现象要更加的复杂,也就是说今天的论题是一个工资问题的形成机制,刘易斯的理论其实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假定,这个假定是工资的形成是自由契约机制,劳资上面是自由契约的,要谈判,所以最后的关系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是其基本的逻辑。
如果劳动存在无限供应的时候,当然这种供应关系对资方有利,当经济再发展以后,劳动的无限供应情况发生变化,劳动力变化有限供应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新古典的现象,这是由劳动力效果所决定的。所以它基本的假定是自由契约的精神上决定的,但现实中劳资关系中并不单单如此。
从全世界来看,有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把它叫做收入福利悖论,就是说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当然是表现在工资水平的提高。
如果像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那样,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没有提高,那么这个经济增长没有意义,只是少数人获益,大多数人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福利。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