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福利、提高工资。问题是提高工资和提高福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和福利同时提高,既解决了收入水平提高的问题,同时又保持了竞争力。这个问题在中国,刚刚杨院长在报告里面都已经讲到了,因为中国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在这个意义说讲,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讲工资水平和福利的水平,中国是可以做到的,我们的研究也是这样,如果从宏观上看,中国制造业提高工资的水平,不会对中国的竞争力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第二,现在是在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下形成工资的,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工资的增长到底是谁跟谁的?大部分讨论比较多的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假定雇主是希望压低工资,雇员希望提高工资,在这种关系下看劳动市场上谁对谁有利。这个关系考虑的也过于简单,实际上雇主跟雇员之间的关系要同时受到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它的竞争地位,各种各样的企业所面临的劳资关系性质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垄断企业,垄断企业的内部实际上并没有我们刚刚讲的那样,是雇主跟雇员之间的一种制衡关系,就是说雇主希望压低工资、雇员希望提高工资,基本上没有这种关系,它的老板也是雇员,是国家的雇员,所以雇员和雇主都希望提高工资,所以这个机制很容易解决,你不让他解决他本身也有这种解决。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小老板,小老板当然会想着我压低了工资就意味着我口袋里的钱会增多,但小老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能没有竞争力,他竞争不过大企业。
大企业有能力给工人涨工资,而中小企业不行,不仅大陆的中小企业不行,香港企业也不行,政府要来支持中小企业,弥补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正因为它的竞争关系决定了哪些企业可以有条件提高工资,哪些企业确实在目前的竞争关系中,如果提高工资的话就可能生存不下去。
美国尽管金融危机“闯了祸”,但他的制度弹性比较大,而欧洲国家度过金融危机比较难,日本也比较难,原因是他们的制度弹性比中国要强。我们讲这个机制两个问题都要考虑,从工资的收入水平上毫无疑问中国到了一个需要提高工资、提高福利的时期,而且相对以前相比是相当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用什么方式提高?尽管工资水平比较高,但仍然保持它的弹性,还是说像欧洲那样,工资水平其实不算高,但是它的弹性就变得很强,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他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但同时他的收入制度弹性也是比较大的,所谓弹性就是招工人和解雇工人过程中的成本是比较低的,而在欧洲这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不是在世界上特别高,但是要是解雇一个工人的成本很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