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大街中山路口,一位女士站在斑马线外,看着闯红灯的人群犹豫不决

■坚持5秒钟后,这位女士也加入违章队伍
尽管群众对500元现金奖励“红灯止步第一人”的争议仍在,相关部门对第一人的奖励也在继续,但是这边奖励依旧,那边违章未停。记者街头调查发现,一些人违章的习惯性导致本来不违章的市民也会从众。
从严惩到奖励,这会是石家庄这座自行车城市交通文明的拐点吗?
记者观察
5秒钟的坚持 屈服于从众心理
这是7月11日15时35分30秒,记者在建设大街中山路口拍摄的一组图片,路口东西向信号灯正在放行左转车。尽管南北向还是红灯,可是人群已经忍不住开始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一位穿裙子的女士,背着包站在斑马线外等待绿灯。
然而仅仅过了5秒钟,这位女士先是犹豫了一下,紧跟着抬脚走进违章的人群中。这20多人的违章队伍,浩浩荡荡涌过路口,队伍后面多了一位裙子女士。
“大家都走,自己在那等挺傻的,就都走呗。”记者在街头调查时,一市民对“随大流”闯红灯的行为这样解释。多位市民提出,违章已经成了一种从众心理。
半小时内 一路口违章者20余人
11日10时,体育大街槐中路口,这里并不是繁华路段,行人、非机动车也相对较少。东西向黄灯开始闪烁时,一位女士急忙地想冲过去。她站在斑马线上,左右腾挪,最后还是无奈地站在机动车道的黄线上。她身边就是正常通行的机动车,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她站在快车道中央,最后还是在绿灯亮起后才通过路口。
就在这名女士可以正常通行时,南北向红灯亮起的瞬间,一辆自行车又跟着冲了出来。短短的半小时,这个路口违章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累计有20余人。
交管部门
行动颇多 收效甚少
从2003年起,石家庄交管部门几乎每年都要进行至少为期一个月的整顿行人和非机动车违章行动。从骑车带人被留在路口举红旗,到违章行人登报曝光,甚至屡次推出全国首次的治理模式。然而,治理的效果正如每年都要继续治理一样,显得很无力。
从罚到奖的转身,出现在今年7月10日。奖励“红灯止步第一人”的活动再次引发市民争议。然而,争议的焦点却是是否应该奖励,而不是对违章行为本身的关注。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交警坦言,每次集中治理违章都很累。除了正常的疏导交通,这些整顿活动,让他们感到疲累的是:行动之后效果微小。“就好像你天天使劲努力去期望达成一个目标,但却始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作为执行者,你的执着会被打击,直到你自己都认为坚持没有了意义,何况被努力的一方。”
专家观点
自行车城市 违章治理难度大
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牛学勤提供了2007年石家庄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调查显示,每百次市民出行中,骑自行车的出行率高达57%。“这个比例在全国中等以上城市中是最高的。石家庄是典型的自行车城市,这也是非机动车违章治理难的原因之一。”
“石家庄有着鲜明的特点,外来人口多,历史文化薄,市民的交通文明意识差。这和我们市民的生活习惯有关,要想把闯红灯的习惯扭转为遵守交通秩序的习惯,就相当于给这座城市补课。”牛学勤说。
文明需要每个人的投入
单看整顿的效果,交管部门的工作似乎要被全盘否定。然而,城市出行文明,仅仅是交管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吗?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郭省对此不认可。
“我觉得首先要肯定交管部门的工作,如果没有整治,现状可能会更坏。违章成本低,甚至违章现象的全国化,单纯靠交管部门的奖励或者处罚,都不是完全的解决此事的办法。”郭省提出,城市的每一员都得认识到:城市是大家的,文明需要每个人的投入。
“古人治理黄河还采取过疏和堵两种办法,对于治理行人、非机动车违章来说,这次的奖励我们也可以视为疏导、引导。我认为这是政府的管理理念的改变,但这也是无奈中的明智选择,不能把城市的每一次进步完全交给政府。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我们必须要坚持,只有坚持,市民才能形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形成大家都不违章,违章者会觉得不好意思的正常的社会现象,这样才有希望看到整个城市文明的提升。”郭省认为。
■文/本报记者白云
■摄/本报记者王勇博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