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朱法明凭国企改革受益者的角色用129万元饱受争议的出资“杠杆”撬动如今的亿元身家,这究竟是幸运还是骗局?朱法明不仅身陷一场持续10年的侵吞国有资产的疑案之中,同时还与现名为通策医疗(前身为ST中燕)的上市公司发生牵连。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而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与之相比也毫不逊色。
本文试图告诉你的故事正与这样一个以100万元撬动上亿资产的精巧“杠杆”有关。由于这隐秘的“杠杆”设计,长沙市糖酒副食品公司(以下简称长沙糖酒)改制陷入10年之久的长期争执之中。
然而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长沙一隅这一国有资产流失所引起的举报诱发了“蝴蝶效应”,牵出曾名动资本江湖的浙江富商争夺,让以往通策医疗(600763,SH)一场尘封6年的作假收购因此而显山露水。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局中局,前半部分围绕朱法明展开。
朱法明是长沙市京程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程实业)董事长、长沙糖酒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他如今不太方便在京程实业公司的所在地——京程大厦露面,因为试图维权的长沙糖酒老职工正虎视眈眈地等着他。
5月中旬,朱法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长沙市政府责成政法委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已经进驻京程实业。”目前,长沙糖酒老职工正对朱法明展开新一轮的举报。
长沙糖酒原是当地一家国企,2001年先期将优质资产改制组建京程实业。在583.61万元注册资金中,朱法明出资129万元。而一切争端的起点正是这129万元出资中的100万元。“在129万元出资中,朱法明找长沙糖酒借了100万元,在189名自然人股东中,他一人持股22%。”长沙糖酒老职工代表侯甫初等人在向检察院、国资委、地方政府的举报中质疑朱“拿国企的钱收购了国企”。
朱法明向本报记者证实了上述借款100万元的事实,“但当时长沙市财贸委员会和长沙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对在长沙糖酒改制中实行‘融资持股’是有批示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局中局还有后续的事端,而这一部分则源起朱法明的天津商业大学同窗——浙江通策房地产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通策房产)总裁胡海的穿针引线。
记者了解到,原德隆系下ST中燕在更迭至通策集团之时,曾上演3家企业分别争购ST中燕股权的“资本大戏”,如果不是此次长沙糖酒改制之争,长沙糖酒和ST中燕的往事会被尘封起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调查证实,在长沙糖酒旗下企业竞购通策医疗前身ST中燕6.18%股权并斩获第3大股东身份的往事中,代通策集团委托持股的关联关系被完全隐瞒。种种迹象表明,此段被隐藏的往事正是通策集团导演的一出资本大戏。而鲜为人知的是,通策集团经此一役,账面收益或有10亿元之巨。
长沙糖酒“漩涡”
地处长沙市寸土寸金的解放西路209号,毗邻黄兴路步行街却“收不上租金”,京程实业如此运营业绩可以说极为尴尬。但公司的董事长朱法明最近却要么登临岳麓山,要么跑到各地去听经济讲座,看上去似乎十分悠然。然而在看似平静的表面现象之下,朱法明正经历着长沙糖酒老职工对他 “玩数字改制”、“侵占国资”的举报。
工商信息显示,长沙糖酒前身是1988年时的长沙市副食品公司南北特产食品商店,后更名为长沙市国营南北特产食品大楼、长沙市南北特产副食品公司。2000年10月31日,长沙市南北特产副食品公司更名为长沙糖酒,朱法明也接替吴喜玉,第一次出任长沙糖酒法人代表。
“长沙糖酒是一家从事糖、烟、副食品经营的国有中型企业,当时在册职工1917人,离退休职工1065人,下辖14家法人单位。”2001年3月15日长沙糖酒职代会通过的 《长沙糖酒改制方案》如此表述。
而到了2001年9月17日,长沙糖酒更名为京程实业,同时由全民所有制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由189万元变为583.6万元。据京程实业公司章程显示,股东共有189人,其中朱法明出资129万元,股权占比22%。
“2001年长沙糖酒先期改制组建京程实业后,2003年后又将余下资产改制组建星沙糖酒、新糖酒等公司。其中在星沙糖酒中,朱法明出资34万元占股50%;而在新糖酒136万元注册资金中,朱法明出资80万元占股58.8%,都是一人独大的局面。”长沙糖酒老职工代表侯甫初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