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 详细] |
 |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 详细] |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 详细] |
 |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 详细] |
 |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 详细] |
 |
|
|
|
|
|
|
跳楼悲剧频发 “富士康模式”亟待反思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更新时间:2010/5/27 16:19:24 |
 |
>> 相关新闻链接 |
|
|
|
富士康工会副主席陈宏方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富士康工会已经调阅过所有出事者的劳动记录,结果显示马向前等人此前并未有长时间的加班行为,也没有比其他员工承担更高的劳动强度。
在此前举行的一场媒体见面会上,深圳市总工会副主席王同信面对“富士康有没有超时加班或者强迫员工加班的现象?有没有企业管理导致工作压力加大的现象”的问题时,十分肯定地回答说:“据我们了解,富士康这个企业在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方面是比较规范的。”
那么,马向前等人为何选择了不归之路?根据警方和富士康管理方的解释,坠楼者多出于个人生活原因而选择轻生。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据警方的调查,这8位死伤者均为生前“高坠”死亡,“如饶乐琴是因感情纠纷与其男友吵架,随后从楼上坠下;田玉本人对生活厌倦,欲以跳楼结束生命;李红亮及其哥哥都有先天性不育症,父亲因此而中风,生活压力大。”
“事实上,除了已经发生的8起悲剧之外,最近富士康园区内这类被我们发现、防止的事情至少已经有20起,”刘坤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刚收到的这样一条手机短信:“员工关爱通报:7日15:37,接某宿舍管理员通报,某员工在所住宿舍电视房呆呆坐了一个多小时,在交谈过程中管理员发现其思维不清晰,经心理咨询师辅导,发现员工没有太大问题,后续还需心理咨询师帮助,已转到上级主管,需要持续跟进。”
在刘坤看来,“八小时之外”的私人生活问题是部分年轻员工“想不开”甚至“想不通”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自杀等非正常事件是当事人婚恋和情感上遇到挫折,或是家庭出现变故导致。
“八连跳”拷问企业管理缺陷
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面对年轻员工“八连跳”,身为管理者的富士康应该对此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富士康是否给员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人文关怀?
本刊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富士康的员工尽管薪资不高,但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依然明显好于深圳周边同类企业。据富士康卫生部部长芮新明介绍,富士康每年为全体员工提供免费体检的开销就高达3000万元;而员工90%~95%的医疗费用都无需自付,企业除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之外,每年至少耗费2000万元作为帮扶伤病员工的自保基金。
陈宏方向记者强调,富士康为员工设立多条“社会保障线”:第一是足额按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第二是建立自保基金协助员工报销更多医疗费用,第三是设立困难员工救助基金。还有员工直系亲属慰问金,员工亲属花费医疗费超过1万元就可以申请3千元慰问金;在怀化、襄樊、菏泽、商丘这四个员工来源最多的城市,富士康分别给当地慈善机构注入100万元资金,员工家属可以直接在当地领取慰问金。
然而,这些仍无法阻挡悲剧发生。刘坤向记者坦承,“富士康每位员工的厂牌背面都印有求助热线电话,但这些坠楼的年轻人都没有向企业的卫生部或者工会求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寻求帮助,这一现象确实值得管理层进行反思。”
受访的多位富士康员工认为,尽管企业为员工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权益保障,但管理方未必真正满足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多方面的新需求。
富士康员工小马告诉记者:“在每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上司严禁我们说话,哪怕说几句话都会被痛骂甚至记过。上司平时对我们那么凶,怎么可能去找他们倾诉呢?”
小马还说,她知道厂区内有心理咨询机构,但同事们遇到问题不会主动去咨询,“上班时间没法去,休息时间不敢去,因为怕被人说是心理有问题、神经病才去那种地方。”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富士康员工宿舍安排具有随机性,不按员工入职时间、籍贯或者工作部门分配,只要有新床位的宿舍随时都会住进新员工,由此直接造成不少同室员工之间缺少交流和共同语言,关系冷漠。
陈宏方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我曾经在一次工会组织的活动上搞有奖问答,只要能准确说出自己室友姓名、籍贯、工作部门的人就可以获得1000元奖励,结果现场几百名员工能做到的只有一个人。”
刘坤介绍道,一些非正常事件其实早有先兆,“一位跳楼女工因为老乡朋友调到其他园区工作,之前已在宿舍哭了两天,但其他室友和朋友没及时把这情况反映给公司。”刘坤认为,这说明集团的通报体制不够完善,没能在员工有异常状况的时候将悲剧阻止在萌芽状态。
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员吴奕新对本刊记者说,在现代企业工作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解决员工的生活困难和思想疙瘩,未必会出现这么密集的自杀现象。
责任编辑:cprpw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