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通过银行与信托合作而将信贷腾挪出表,再次呈现爆发之势。这意味着,银监会去年底疏解“表外融资”的努力,遭遇考验。
用益信托测算,4月份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4763亿元,约占当月商业银行7740亿元新增贷款规模的61%;2010年一季度,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规模估计9664亿元,占同期商业银行2.6万亿元新增贷款的1/3以上。
“今年以来,银行通过银信合作转移新增信贷的趋势愈演愈烈,已经影响到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一位信托公司高管表示。
信贷规模控制的加强,使商业银行在正常信贷路径受阻情况下,大量拓展表外业务,这再次引起银监会关注。
4月28日,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在海口召开的“2010年全国信托公司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将于近期重点整肃银行表外的贷款,将银信合作的信贷规模纳入信贷规模总体额度监管范围之内。
一位与会的信托公司高管说:“规模监管无非就是几种方式,控制总规模、控制存贷比、控制资本充足率,但是具体的细则还没有确定,未来银行通过信托公司转移信贷的规模肯定会受到控制。”受访商业银行人士认为,这项工作很可能在2010年6月底前实施。
2009年,面对银信合作表外融资的激增,银监会3次发文规范银信合作,对银行通过信托公司直接转移存量贷款的行为予以遏制。但2010年信贷规模管控制之下,银行仍然有无法抑制的信贷“出表”冲动。
只是这一次,被转移的是新增贷款。
屡禁不止
近年来,通过银信合作渠道隐藏的银行表外信贷规模不菲,但由于交易的非公开性,具体的数量难以精准核实。而转移规模的多寡,也往往随着货币信贷政策的“松紧”变化,逆向而动。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招商银行(600036.SH)、交通银行(601328.SH)、民生银行(600016.SH)、中信银行(601998.SH)、光大银行成为2010年银信合作的“大户”。用益信托统计,2009年招行共发售银信合作理财产品780个,交通银行发售535个,民生银行发售526个,中信银行发售463个,光大银行发售437个。
与往年不同的是,2010年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信托贷款类产品数量剧增,而信贷资产类产品数量则维持低位。信托贷款类产品是银行转移新增信贷的渠道;而信贷资产类产品是银行转移存量信贷的渠道。
根据用益信托的统计,截至2010年4月,信托贷款类产品估计募资额度超过1191亿元,是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募资额的6倍。
而2009年,信托贷款类产品和信贷资产类产品募资额度曾平分秋色,按用益信托的统计,分别为3855亿元和2714亿元。
这让监管层的信贷规模管理效果大打折扣,调控由此不期而至。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