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何春梅
如果不是登陆创业板,吉峰农机这家名字听起来有点土的公司可能很难被人注意。
刚刚在创业板上市的四川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峰农机300022)是一家提供农机零售服务的连锁企业。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并不鲜见,但在农机销售领域对于苏宁、国美模式的复制,可谓颇具开创性。
吉峰农机董事长王新明说,五年或者十年之后,中国会有一批优秀企业产生于创业板。其言下之意,不言而喻。不过,这话对于吉峰农机的董事郑舸来说则有更深的理解:“现在农机连锁的整个行业状况和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家电行业十分相似。”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家电销售也是一种多业态混合的模式,有专卖店,有家电批发市场,也有供应商自己的百货大楼,充分竞争却高度分散。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如今的农机市场。中国的农机流通行业曾经辉煌一时,全国性的国有流通体系具备了很大规模。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原来的全国性农机销售网络分崩离析,形成了中小散户各自为战的散乱格局。
吉峰农机选择的连锁经营模式,正好适应了农机产业分散生产、分散使用、品种繁多、专业化强、季节性强的产业特点,不论是分布各地的农机经销户,还是单个农机生产企业的销售网络,连锁模式与之相比均有明显优势。
“现在全国县以上的农机专卖店有8000多家,整个行业规模大概有2000亿元,算下来,每家的销售规模大约2000多万,绝大部分传统的农机供应商是坐商式的销售模式,行业平均毛利在4到5之间,不高。”
除此之外,农机连锁还面临一种和当年家电连锁相似的背景——上游供应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有过百亿的,也有非常小的,同种产品有好几种品牌,但真正强势的、定位准确的品牌还没有形成。
吉峰农机提供的,也如当年苏宁、国美提供的平台一样,引进多品种多品类的专业大卖场,为各种品牌提供竞争和优
化的机会,促进上游供应商的品牌整合:“作为制造商来说,他们主要是做产品的研发,我们做后面的渠道。农机是生产资料,不是快速消费品,售前和售后服务都很关键,制造商不可能都去建立自己的渠道,通过我们的专业销售渠道和专业服务能力,我们能减轻制造商的很多压力。现在共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可以肯定的是,农机的未来市场空间依然巨大。现在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非常低,才刚刚进入到综合农机化率为40%以上的农机发展中级阶段,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910年、日本的1947年和韩国的1972年,要达到综合农机化率超过70%的农机发展高级阶段,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国家对农机行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
创投企业商业连锁行业最大的缺陷也是最大的机会在于,各个细分市场连锁企业的集中度都非常低,还没有具垄断性的企业,而这也让资本的未来投资空间清晰可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