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如果国企能做好呢?
马光远:这种政策既没效率又没公平,如果这个政策不改,中国经济真的完蛋了。我们改革的微观基础是什么?改革赖以推动的微观经济基础就是个体户、就是民营经济。改革这么多年也证明了国企在微观领域就是低效率,就是竞争不过民企。
《英才》:但是它怎么退很难,谁来接手?
马光远:有很多人认为没人能吃的下。只要政策放开,民企能吃掉。我们民间资本是从零发展起来的。当时我们的改革叫增量式改革:既有的利益动不了就不动,把它留着,但是别妨碍民企发展。
现在这种模式仍然适用。民间的资本多的是,你只要给他政策,他有无穷的创造力。现在我们看到大量资本炒楼炒股,都说泡沫是他们搞上来的。你让他干什么去,资本就追求利润,他就要增值。这是根子出了问题,不是他们的问题。外资有所谓的优惠政策,国企有天然的政策优势,民企处在夹缝中,他们怎么发展。最近有个调查,不到百分之十的民企资本愿意投资实业,这个是很危险的。
复苏有点早?
判断经济增长能否持续是很关键的,没有调整,没有就业,如果说这就认为是中国经济复苏了,我觉得有点早。
《英才》:今年保八的任务似乎可以实现,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的表现好于世界经济,你怎么看?
马光远:目前的情况超过我的想象,各大机构的预测、对经济前景的乐观也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目前经济看到一些曙光,只能说到底部了、往下走的可能很小了,但是这个底部究竟要走多长我觉得还得观察,不能说现在就复苏了。毕竟中国本身存在问题,结构调整、财富分配,包括产能问题都没有解决,何来复苏。
《英才》:但数据是在上升的,表现还不错。
马光远:这是我们看到的。但我们看到的是把钱砸下去的这种数字,这种猛药下完之后,哪有钱去跟进。判断经济增长能否持续是很关键的,没有调整,没有就业,如果说这就认为是中国经济复苏了,我觉得有点早。
《英才》:政府的救市政策也值得反思?
马光远:中国经济整个周期属于一个上升时期,就是说没有任何刺激政策,它保持6%的增长没有任何问题,中国人很勤奋,它会有很多自救的办法。
马光远:经济学博士,资深律师,央视财经评论员。学术旨趣主要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收购和公共政策,特别关注中国的转型和法治变迁。《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晶报》、《新闻晨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华夏时报》等多家媒体的专栏作者。作为中国律师,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购、反垄断、公司治理和证券诉讼等领域,设计交易结构和中国法的解释。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