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冬闲季节,然而在平山、赞皇两县广大农村却是一派繁忙景象,抓住土层上冻前的这段时间,人们纷纷整地、打坑、栽苗、浇水、修剪、上肥,都是围着核桃转。在各级扶贫部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建设一条太行山优质核桃产业带,兴起一个富民大产业。
探索:寻找一种“摇钱”宝树
“坚持产业化扶贫必须把千家万户的扶贫项目与大市场的需求联接起来,与扶贫对象所处的地域条件联系起来。”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照国家、省10年扶贫纲要要求,在山区扶贫开发产业定位上,省市两级扶贫部门把农民的“富”与山区的“绿”结合起来,提出了优质核桃产业带的规划。从省到县,集中扶贫资金向核桃产业建设倾斜,并整合部门资金成方连片开发,合力打造核桃主导产业。
太行山区具有栽植核桃的天然优势和传统基础。特别是我市西部贫困县,地处太行深山区,山场、坡地资源广阔,其地域土质较好,呈碱性,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十分适宜核桃生长。发展核桃产业虽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还需科学谋划,上升为政府行为,实现政府引导和群众发展热情的结合。
发展:扶植一条“龙型”大树
省扶贫办提出建设太行山区优质核桃产业带不久,赞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要在全省核桃产业带建设中带个好头”的工作定位,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纳入“大枣、核桃、柴鸡”即“两龙一凤”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提出通过三年时间发展核桃产业20万亩,贫困村达到6万亩,实现人均一亩、人均增收5000元的目标。
在平山县,2002年到2006年,全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发展核桃5.6万亩,到2008年发展12.2万亩,其中贫困村完成5.9万亩,建成了岗南坝东、平山镇刘家会等核桃基地,今年春,又新栽植核桃65万株,核桃栽植面积达到20.3万亩。该县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再发展核桃20万亩,达到40万亩,也实现人均一亩核桃园的目标。
实施产业化扶贫,培植核桃产业这条“龙型”大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省到市在扶贫资金上、产业链条上、区域统筹上坚持有侧重、讲引导、求实效的原则,坚持扶贫到户、以点带面、连片开发的原则,构建起了大区域规模化发展的核桃产业带。
在资金上,赞皇县按照“集中资金突出核桃产业,核桃产业突出片区开发,片区开发突出水利配套”的原则,将财政扶贫资金和农工委、林业等10个部门的相关资金捆绑整合使用,先后安排5800万元用于核桃产业带建设。
平山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核桃苗木购置、打坑补贴和实生苗嫁接,用于项目区的县财政资金坚持每年不少于1200万元。目前,由电力、水利、发改等部门整合的1000万元资金正用于核桃基地的架电、修路和引水配套设施。一个多方投入、协调联动的投资体系正在形成。
展望:培育一片参天大树
“有合作社作靠山,俺们种核桃不但不愁技术,还能享受保护价收购。省心、省力,钱可一点儿不少挣。”赞皇县汇川优质核桃专业合作社社员秦振平介绍说,加入合作社以后,从核桃种植到嫁接、整枝合作社都管技术培训,核桃收购价每公斤还比市场平均价格高0.9元。
而在龙头企业方面,赞皇县国家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丸京干果有限公司则完善了核桃产业链条,延伸了核桃产业发展。该公司年加工核桃1万吨,能实现经济效益450万元,社会效益300万元。不仅如此,公司还投资80万元开发优质核桃基地,并自筹资金20万元直接扶持口头、齐家庄两个贫困村的核桃基地,订单收购、保护价收购农户核桃。据统计,该企业带动了赞皇县八大行业24家企业加入到核桃产业的加工和销售中,带动6个乡80多个村1万多人次从事核桃产业。
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新栽植优质核桃近40万亩,其中贫困村达14万亩,组建与核桃产业有关的专业合作社40多个。全市已建成万亩片区4个,千亩以上片区28个。山区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力,正在将核桃这种摇钱树培育成一片长期受益、持续发展的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