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 刘诗平 吴雨 刘琳)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唯一尚未上市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同时肩负着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使命。姓“商”更姓“农”的农行股份制改革,既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收官之战,也同样事关服务好“三农”的大局。
农行将如何实现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如何下好服务“三农”这盘棋?9日,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就农行扎根农村、稳固城市、走出去以及股改上市等人们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扎根农村:用“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解决“水火”难题
“别人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农行是‘泥腿子’,我不介意。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泥腿子’根在农村。”项俊波强调,面向“三农”是农行义不容辞的责任,服务“三农”是农行永恒的主题。
不过,作为一家准备上市的商业银行,农行服务“三农”须坚持商业运作,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项俊波坦言,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常被一些银行业内人士形容为“水火不容”。
“农行改革,解决好面向‘三农’问题是前提。拿不出服务‘三农’的方案,股改就无法进行。”2007年6月,项俊波调任到农行时,即开始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和实现途径。
用项俊波的话来说,就是要找到“水火”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水火”之间的矛盾。
“如果在火上加个锅,水火就不是不容的关系。通过烧火,锅里的水会烧开,矛盾就会迎刃而解。”项俊波说,“最终,我们找到了这口锅——‘三农’金融事业部制。”
2007年农行开始推进金融服务“三农”试点,2008年又展开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两年来,总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分别设立“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和事业部管理委员会,组建“三农”金融事业部,在中后台部门成立了六大“三农”支持中心。从今年11月开始,事业部制改革向全行推广,农行全部2048个县级支行将改造为“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基本经营单元。
“通过事业部制改革,‘三农’业务利润单独核算,经营计划、经济资本、信贷规模、费用配置和固定资产指标单独下达。现在农行有近53%的网点和46%的人员在从事‘三农’服务,大刀阔斧的事业部制改革收到了成效。”项俊波说。
今年1至10月,农行涉农贷款累计投放达8025亿元,同比增加3561亿元,增幅达80%,涉农贷款余额11446亿元。截至11月26日,农行为3145万户农户发放了惠农卡,惠及1.5亿农民,贷款余额达633亿元。
对如何扩大服务“三农”的成效,项俊波说,农行已确立一系列解决方案,使农村金融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和发展可持续。比如,在完善自身组织体系建设之外,与农村供销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合作;培养农户使用POS机、ATM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交易,计划3年为1亿农户发放惠农卡;建立流动服务点和聘请代办员等。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对此,项俊波表示,下一步将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体制、机制、产品、服务等各方面寻求突破,加大服务“三农”力度。
稳固城市:以城市业务反哺农村业务
“农行必须加快推进城市业务经营转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商业银行。”项俊波说。
在“三农”事业部制全面铺开的同时,农行正在巩固和拓展城市市场,积极拼抢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及省会中心城市等金融资源富集的区域市场,“争取在重点区域、重点客户和重点业务领域取得与大行地位相称的市场份额”。
农行发展城市业务,社会舆论对此不乏异议。项俊波强调:“有人指责农行发展城市业务就不姓‘农’了,我想更正这种错误观念——农行服务‘三农’,必须同时做好城市业务,利用城市业务的利润来反哺‘三农’。”
“横跨城乡是农行的特色,‘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是引入竞争机制、统筹城乡业务发展的体制保证。”项俊波说,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后,城乡业务各自的起点、目标责任、资源匹配以及业绩,可以核算得一清二楚。这样,城乡两方面的经营积极性可得到有效激发。
“账要算在明处,亏要亏在明处,补也要补在明处。农行将来上市,面对股民每年究竟为中国三农业务投入多少资金,资产回报率是多少的询问,我可以算一笔明账。”项俊波说。
农行2010年的工作重点,一是做好“三农”业务,发展金融事业部制,一是推进城市行的改革,用城市业务收入,支持“三农”业务的持续发展。对于拓展城市市场,项俊波提出了人才战略、创新产品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应对之策。
“人才是根本。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会有新思路,创造新产品,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实施人才的更新,实现产品的更新、客户群的更新。”项俊波说。
走出去:服务“三农”的新要求
“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农行建成世界一流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项俊波曾在2008年农行工作会议上提出农行长期发展战略,而“走出去”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一步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