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作用受到世界的特别关注。经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从此成为公认的处理重大国际事务和制定重要国际规则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国家之一。
由于制造业是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代表,迄今为止,中国各产业中大规模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也主要是制造业。所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所处的新态势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适应当代世界产业发展并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1、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将保持基于比较优势的竞争力,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升级。无论是从发挥比较优势还是从实现就业目标的要求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具有发展的必然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众多人口作为“负担”的状况将越来越弱化,而人多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优势,包括形成更大市场空间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2、中国工业,包括资源密集型产业,将以显著快于世界平均的速度向更有效利用资源(即更节约资源)和更清洁的方向升级。同时,能源替代(新能源)也将以显著高于世界平均的速度发展。实际上,中国工业近些年来正在走向更节能、更清洁的道路,中国对世界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所作出的贡献为许多国际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所证明。金融危机后,这一趋势将更趋明显。中国工业中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的实力已经达到了可以选用更节能、更环保的技术并保持竞争力的水平。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和生产能力的迅猛提高,甚至出现“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的现象,表明中国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增长的微观动力机制正在形成。
3、金融危机使得从未经历过严重经济危机冲击的中国企业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和 “精洗”,也给具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次特殊的战略调整机遇。中国将形成一批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国有企业具有在非常时期发挥作用和优势的特殊性质,所以,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主要是中央企业)的全球性战略举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竞争新格局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次金融危机是对中国企业的巨大冲击,但也是一个生动的“课堂”,特别是对高度开放和竞争性的企业,对于发展史还不长的民营企业,是一次在经济全球化的“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成长经历。在这一时期,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将越来越强大和成熟起来。
4、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环节的分解,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物流业等也将获得较快发展的空间。
尽管由中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所决定,制造业仍然有很大的扩张和提升空间,但是,现代服务业的较快兴起和增长也越来越具备现实基础。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已经明显地出现了投资资源向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物流业等领域涌流的趋势。从总体上说,中国现阶段并没有“夕阳产业”,产业升级的主要意义不是“高端产业”对“低端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各类产业全方位的节约化、精致化和清洁化。只有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不是简单地放弃第二产业,人为地扩张第三产业,而是必须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使发达的第二产业进一步高度专业化分工,从而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地发展起现代服务业。
5、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中国对国际资金、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明显增强。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超常规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前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发展进度,各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根本解决,从而明显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进而对国际资金、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夯实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6、中国产业将继续向海外领域拓展,不断扩展产业空间。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拥有相应的国际拓展能力,而不是完全局限在一个地方,一定要走出去,这样才有大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产业中改革开放较为彻底的主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因此,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目前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其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所以,当这些产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时,难免遭受挫折,付出较多的学费。不过,这些行业在不断历练中会逐步培育起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化石能源时代的巅峰时期,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所以,一方面,我们不可能逾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正面临着化石能源时代严峻的资源、环境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世界重视的气候(减排)问题。金融危机使各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并将对产业竞争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进行重大调整。我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必须进行重大战略调整的新阶段。面对这一战略调整,必须科学地认识中国产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同时以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来确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特别是明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可行路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