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事关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初步形成众多门类比较齐全、部分领域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领军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仍是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既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又体现河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有内涵的发展。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义,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开放创新型转变,增长方式由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基础之上。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发达国家和国内许多省市都在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外加快产业转移和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机遇,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危机过后才能争得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有利地位。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技术者即王者。只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把推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向高端优质转变作为契入点,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为建设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强省筑牢基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着眼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瞄准产业链高端,狠抓关键环节,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竞争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质产品为主要标志,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 注重创新驱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目标,探索实现途径,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创新主体,增强内生动力。
——— 推动“两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大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
——— 加快结构调整。以聚集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以增高减低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整合重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以扶优汰劣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 力促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技术密集与扩大劳动就业相兼顾,努力在统筹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 加强宏观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需求发展变化,完善规划和政策的调节功能,切实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15年,通过有效的条件、支撑和保障,具有研发、制造(生产)、经营比较普遍的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在实现五年(2009—2013)倍增的基础上,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省,装备制造业和石化工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生物等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全力打造几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前景好、销售收入上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基地,培育百项以上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国名牌或区域品牌产品。
到2020年,以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河北品牌效应的优质产品为标志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产业实现协调互动发展,重大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先进制造业以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主体,现代农业占据第一产业主导地位。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