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将进入调整期
如果更长期的做一个延伸和展望,王一鸣预计,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全球经济会进入一轮深度的调整。
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可能进入相对低潮的阶段,欧洲人越来越用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二是催生新科技改革因素会增多。历史经验表明,往往危机之后,都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这次危机之所以形成也与我们技术革命的周期有一定的关联性。上世纪90年代,IT革命带来了美国所谓十年繁荣,美国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新经济。2001年网络股泡沫的破灭,预示着IT技术创新高峰的结束。在这之后,美国的创业投资大量从IT行业退出进入房地产领域,引发了房地产的泡沫。三是全球再平衡调整。主要是指贸易不平衡,现在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平衡。这次金融危机可以说是强制性的调整。西方国家以前不储蓄,透支消费,危机爆发以后逼着它们提高储蓄率。中国现在要扩大内需,特别是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也是一种调整。
全球的深度调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对出口依赖的模式会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第二,所谓的绿色能源革命,就是在你IT革命这一轮任务还没有完全的时候,又给你从外部形成一个新的压力,在新的技术领域不得不跟发达国家竞争。第三,发达国家所谓的再工业化,回归实业,对中国的产品的市场空间也会形成新的挤压。所谓的再工业化,要回归实业,就是原来把制造这块让给中国了,现在要再要回来。第四,西方国家资产缩水,所以对外投资的规模会缩减,可能中国要继续延续这种承接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模式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第五,中国的相对地位提升了,但是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也在加大。在减排问题上,在反恐问题上,在防核扩散问题上,在控制流行性疾病问题上,在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方面都对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一个基本的认识,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会进入一轮调整期。”王一鸣说。调整的任务主要是要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有两个基本的任务:第一,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要设法有效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丧生的条件下,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的依赖。
如果说中国过去30年,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一轮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全球化进程,实现劳动力转移,提高居民的财富水平。未来的转型,则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前讲结构调整,更多是着眼于供给层面,讲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现实情况来看,主要是解决产能的过剩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需求层面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它涉及到既有的利益格局的调整,调整的难度比纯粹的供给方面的调整要大。
第二,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改变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怎么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都是要通过转型来实现的。
第三,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为增长方式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条件。
中国过去30年,什么时候发展的最好最快。回顾一下可以发现,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这10年,是中国经济最好的黄金时期。如果中国这次调整转型能够到位,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有望超过之前的10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总之,危机蕴含着重大战略机遇,调整孕育着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