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问题在“三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危机只是一个外部因素,更重要是内部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早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有三个,一个叫投资增长过快;第二叫信贷投放过多;第三外贸顺差过大,在政策层面上被概括为“三过”。这些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已经非常的严重。
投资增长过快,何其成为问题呢?投资快不快,从经济意义上做评价的话,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为什么说增长过快,一些实际的数值可以说明,中国的生产能力的扩张实在是太快了,远远超出了市场所能吸纳的程度。
比如钢铁。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工业化路线叫以钢为纲。改革开放初期的钢铁产量,大概3千多万吨。现在中国每年新增的钢产就有1亿吨。世界上现在没有一个国家生产1亿吨钢。统计数据显示,我们现在有6亿6千万吨钢,实际可能比这个数还会大,因为好多小钢铁还没有进这个统计口径。
再有,过去几年,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新增的电力装机每年1亿千瓦。1亿千瓦是什么概念?英国总的装机才8千万千瓦。再说新兴能源,比如说风能。过去4年中国的风能装机几乎每年翻一番。所以中国这种产能扩张机制,实在太快了。之所以说投资增长过快,最本质的意义是带来了制造部门和能源原材料部门的生产能力的严重的过剩。
那么过去几年,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充分的暴露出来呢?因为前几年正好遇到一个外部的经济繁荣,中国靠出口平衡了过剩的产能。然而由于出口的迅速扩张,就带来第二个问题,就是顺差过大。而且顺差还在逐年增加。
于是,顺差就成为现在国际上到处对中国施压的由头。顺差大为什么是问题呢?因为顺差过大,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实际上表明中国的资源存在剩余,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结果就是中国把外汇储备拿去买美国政府债券来保值,美国用中国的外汇储备来进口中国的低价商品,然后再指责中国的储蓄太多,顺差太大,加剧了美国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导致发生金融危机。
有的人说,顺差大你可以买东西,可以进口。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比如有人说可以用外汇买资源。实际上,中国随时都在进口资源,结果港口上曾经积压过8千万吨的铁矿石。买石油,当油价跌到47美元一桶的时候,中国把油罐里都装满了。有人说买技术。但是常规技术可以去买,先进技术谁敢卖给中国?中国人把技术都搞会了,成本又这么低,那其他国家的人就都可以回家休息了。还有人说买产权搞并购。但是,中国并购优尼科,并购力拓,并购斯拉夫油田却都没有成功。所以要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依靠外部去解决很困难。只能够导致经济增长对外需过度依赖。
除了产能过剩、顺差过大,中国经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产价格的泡沫。中国2004年开始,由于顺差过大,开始资产价格膨胀。这是由中国的外汇结算制度导致的。按照这种制度,企业不能持有外汇,要到外管部门去结算。于是央行买入外汇,等值的人民币进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
对此,央行采取了发行商业票据的方法回收流动性。但是,流动性如果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有效的回收,必然要形成资产价格的上扬。由于流动性过剩会带来通胀,政府主动进行调整,于是从2007年第四季度起,股市从6000多点一路下跌,大量的资产蒸发了。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调整,实际上只是一个外部的助推。对中国的金融部门影响并不大,受影响的主要是实体经济,是制造业。由于二产对国际资产依赖性很高,外部需求的急遽的收缩导致了去年底2千多万农民工失去工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