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重点向调整和转型转向
现在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因为在持续了7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下降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上升。目前来看,全年保证8%的增长速度没有问题。
经济回升的动力来自何方?主要是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这是经济回升的主动力。在政府刺激计划的拉动下,中国的投资是逐月的上升,这对经济的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资里面,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2.6%。还有一块是房地产,前三季度增长17.7%,也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因为房地产业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房地产投资增幅的上升,反映了市场投资开始活跃。
除了投资,内需里面,消费可以说是起了稳定器的作用,基本稳定在15%左右的增幅,并没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出现大幅的回落。消费的稳定,与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有一定的关联性。包括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节能产品补贴等等。虽然效果没有预期得那么明显,但是总得来说还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汽车的销售,中国前三季度是966万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需求面的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供给面的变化上。供给面这块,一产和三产变化不是太大,主要是工业部门,现在也开始了一种回暖的趋势。
供给和需求层面的变化就会带来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变化,于是无论是制造业经理指数,还是消费者信心指数都有了明显的回升。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是最先复苏的,关键在于政府的一揽子刺激计划落实的比较到位。中央政府1.18万亿元投资,今年落实了接近5千亿元。第二,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每月新增贷款1万多亿元,对经济的恢复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第三,在供给面上,政府出台了十大产业规划,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了积极的作用。第四,政府还采取了很多措施,稳定出口。现在虽然出口还在大幅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要低,市场份额还有所提高。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还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外需严重收缩的局面,可能不是一个短期的现象,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间。刚召开的广交会,订单数跟以前比较虽然接近了,但是出口额还是负的。外需收缩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消费率下降,储蓄率上升,和透支消费模式改变。由于外需的规模很大,靠扩大内需,靠投资去弥补是很难的。
第二个,经济回升的动力不足。现在经济的回升,主要靠政府投资计划的刺激,没有完全形成内升的动力。现在从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增长最快的就是政府的预算投资。而且国有控股部门的投资增长要明显高于非国有部门的增长。这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还没有完全恢复。
第三,企业利润和财政的收入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尽管企业利润的降幅在收窄,但依然是负的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尽管最近几个月也在好转,但是实际上,财政收入的恢复在相当程度上,跟非税性收入的增长和加强监管是有关联性的。
第四,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尽管从指标上看,登记失业率不难看。但是,绝大部分农民工是不登记的。另外,从高校毕业生看,到9月1日就业签约率是74%,网上还有很多人说是被就业的,74%估计好多学校达不到。
第五,通胀的预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尽管价格指数10月份还是负的0.5,从指标上看还处在通缩的局面。但是你要跟老百姓讨论这个问题,他不太相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产价格在快速的上升,引发了通胀预期。而且现实的看,未来的通胀压力也在加大。随着美元的贬值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了国际市场的能源和原料价格大幅上升,对中国成本推进型的通胀会带来直接的压力。
第六,信贷的规模面临两难的选择。西方国家基本的货币政策功能单一,就是稳定币值。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通胀预期的强化,往往使决策部门面临两难的选择。
最后,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大。由于过去几年,中国产能扩张速度实在太快。在国际市场迅速收缩的情况下,过剩的压力就充分暴露了出来,而且可能在未来一个时期都会面临这个压力。
所以,中国的经济形势是,首先遏制住经济下滑趋势,这个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下一个目标是调整和转型。是中期的调整战略,要解决经济增长模式里面的两个约束条件,来为更长期、稳定、健康的增长创造条件。现在很多人讨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了30年,这种高速增长期还能延续多久呢?没有答案。关键要看转型能不能到位。所以说,明年基本的政策思路,是在继续稳定增长、防通胀的同时,调结构、促转型。现在讨论比较多是处理两个基本关系:第一个,保增长与调结构、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第二个,短期经济政策与中期调整转型战略关系。财政政策方面,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在保持政府投资规模的同时,促进民间投资的回升。货币政策要继续实施适度宽容的货币环境,在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抑制资产价格过快的上升。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