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动向董事长:如何复制日本公司的岗位流程?
来源:创业家 更新时间:2009/11/5 15:28:12   
>> 相关新闻链接
·联邦快递并购远谋 ·银行取消房贷7折优惠已无悬念
·顾虎:超级黑天鹅将降临全球黄金市场 ·郭田勇:美国中小银行大面积倒闭是一面镜子
·高永峰:迪士尼落户上海何以要占地6000多亩 ·唐尼陈:上海迪士尼更有看头
·杨小刚:刺激政策不可持续且制造分配不公 ·刘煜辉:最好别阻止经济正常减速
·邓聿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只是看上去很美 ·蔡华相:国开行不会转型成为传统商业银行

怎么把日本公司的岗位流程移植到中国,这是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我们收购的日本Phenix公司里,多数人在这个岗位已经做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一个做专业运动的设计制造商,这在中国很难想象。日本公司普遍是那种传统的家族式雇佣制,员工一旦进去,基本上这一辈子都待在这个公司。十几年大家一起工作下来,是有一种很强的默契性的。记得我们最早打算要他们的流程,他们的负责人表示没问题,到了现场,让他拿一张流程表看看,他摇摇头,说没有,流程都在他们脑子里,这让我们很惊诧。

日本员工很专注,他们十几年在工厂的某一点上坐下来,只做那么几件事,专注岗位其实变成了他们的某种习惯。中国70后的员工们基本上都保持着寻找更好机会的敏捷性,日本人则恰恰相反,跳槽在他们是极少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日本人跳槽动力不足呢?日本经济已经十几年没有增长了,这意味着机会本来就不多;此外,日本是全民中产阶级,他们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包括不同级别之间薪水差别并不大。

我们请来的咨询团队在日本工作了一个多月后,把日本人脑袋里面的流程用图画了出来,做成一本书。但是说实话,这些东西对我们帮助很有限。最关键的是书里呈现的只是他们的形,并没有捕捉到真正最核心的东西,正所谓有形无神。

举个例子,日本的设计师身上经常会挂很多小东西,他们都是潮流的达人嘛,你猛一看是一些抽象的饰品什么的,但仔细一观察就会发现有很多其实是他们设计中随时取用的工具。他们身上别着五颜六色的针,就是为了便于工作时随时取用。日本设计师都是很有经验的,要做到设计师这个职位,必须要在下面的基层工作很多年,有足够的了解和理解。并不像中国,年纪轻轻的画得好的就可以当设计师。他们在上电脑画图前,甚至还没画时,就已经在想这件衣服完整的形态,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印染方式,什么样的刺绣工艺等。

样衣回来后,他们就拿着那些针,在模特身上画,用那些随身带的针或者叫饰品直接把改动的位置卡好了,工艺人员拿着这个东西直接去做下一道工序。而我们设计师的基本状态就是坐在电脑前,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鼠标而已。样衣出来,模特穿在身上,他们经常会说这边要高一点,高一点是多少?谁也不知道,拿回去修改,再拿回来,设计师可能会说“再低一点”,这样很反复,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在这种状况下,下面的技术、材料人员根本就没法工作。之前的专栏我也曾提到在日本某个工作环节说不行了就要停下来,他们能停下来是因为他们出问题几率很低,几百件衣服,只有一两件有问题,停下来根本无所谓,大不了这两件衣服不要了。但是一百件衣服有三十件要停下来,谁敢停?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员工工作方式的问题,但事实上又涉及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人才环境等。在日本,一件产品一般由三个人控制,规划人员、设计师、技术人员,如果有10组项目,30个人就会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3个人。这是他们的标准工作方式,他们在一起办公,任何一个想法、火花大家都会迅速讨论,实时处理,效率很高。而国内的模式基本都是3个10人小组,规划人员一组,设计人员一组,技术人员一组。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3个10人小组变成10个3人小组的问题,错了,我们根本不敢放手去变。因为日本的规划人员基本上都在行业里有15~20年的资质,而中国方面,可能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3人小组意味着他们对产品有至高无上的决策权,我们实在不敢如此放权。而且日本的专业教育非常深入,就服装规划来讲,他们有无数更深入的细分学科,这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根本还没有展开。

所以我感觉吸收日本的价值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注:作者为中国动向集团董事长



责任编辑:cprpw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