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消息 一年前的今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常务会议果断决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会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一年过去了,这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效应日渐显现。中国经济有效地遏制了增速下滑的局面,成为全球率先企稳回暖的主要经济体。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达到7.7%,全年“保八”已无悬念。
但在乐观数据的背后,仍然隐藏着诸多问题,如结构调整总体进展不快,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仍很突出,经济复苏过度依赖投资拉动,通胀预期正在累积等。这些问题,正考验着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的中国经济。
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已经根本性走出低谷?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尤其是,下一步经济刺激策略将会做出哪些调整?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解答。
为此,《证券日报》今起推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进行时系列报道》,希望对读者把握大势有所裨益。
“真的希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延续两三年。”在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上,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在庆祝自己的企业成功上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他认为,如果把资金比作是中国经济的血液,那么上市公司就是中国经济的“神经”所在。血液供给充足,“神经”抗干扰能力就会强健。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就好比是保证血液供给充足的“中药”方剂,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调理,中国经济才能够实现“内外兼修”,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才会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实现。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的确立,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后危机阶段”。在这一时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消费信贷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适度”原则如何把握以及信贷投放的力度将是未来政策执行中的重要看点。
重点——
消费信贷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继续增强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及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和目标。
“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还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还比较困难,产能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是中央高层对当前经济现状的判断。
因此,后续信贷投放的目标就比较明确了: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经过两三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内需培养起来,让外需恢复,从而形成一个均衡增长的模式。”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称,这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实现的目标。
“货币政策是为经济结构调整而服务的。”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表示。
让中国经济实现“内外兼修”离不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内”调理好了,“外”的发展也就迎刃而解。因此,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继续增强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及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和目标。
对此金岩石有着独到的看法。他指出,内需90%来源于城市化,拉动内需就是要拉动城市化。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