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发展阶段中,钱流向哪里是关键。
因此,保持信贷支持的力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条件。为此,政府出台了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等政策。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和信贷支持是两大动力。经过多年的完善发展,目前证券市场上的并购法规已经基本完备,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层出不穷,而且拥有并购概念的上市公司也成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投资标的。在信贷层面上,从去年开始的并购贷款业务也为产业经济的整合提升注入了资金动力。信贷对扩大内需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对于投资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认为,长期保持这样的(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优化投资结构。应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的“适度”具体化为数量指标(这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的观点一致)。
对于扩大内需来说,最重要的是刺激消费。工商银行总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张福荣用一组数字说明了国内信贷消费的发展。
他表示,国内消费信贷规模从有统计数据的1997年是172亿,发展到去年末是37000亿,10年来增长了200多倍。在各项贷款比重原来是0.2%,现在是12%左右,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优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尽管国内消费金融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上消费对GDP的贡献平均接近80%的比例相比,我国的消费这架“马车”才算刚刚启动,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
分析人士表示,在信贷层面上,从去年开始的并购贷款业务也为产业经济的整合提升注入了资金动力。同时,信贷对扩大内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的正式启动,其最直接目的就是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节奏——
公开市场操作掌控“适度”
在当前国内的流动性基本维持在均衡偏充足的状态下,在CPI由负转正并达到一定数值之前,央行一般不会考虑通过除公开市场操作之外的更严厉措施来收紧流动性。
“央行通过市场化工具如央票、正回购等方式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进行控制,进而影响银行的资产扩张的能力,对银行信贷规模实现一个‘量’上的控制,进而落实货币政策的‘适度’原则。”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强调,货币政策的松紧不能简单的只从信贷规模的高低来进行判断,关键在于信贷新增规模是否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
7月9日重启发行的1年期央票参考收益率结束了上涨的趋势,至本周二(11月3日)已连续10周稳定在1.7605%,而从7月7日开始的28天期正回购,其中标利率同样连续维持在1.18%。1年期央票发行收益率利率连续10周持稳,说明央行维稳意图较为稳固。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表示,央票作为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工具,发行量的增减,表明了市场对央票的需求。从最近的趋势看,1年期央票的发行量相对稳定,这使得央行上调发行收益率的动力减少。而在当前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央行适宜于用数量工具来调控市场,而非上调利率。
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于近日表示,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好转态势,同时流动性和通胀压力逐步积累。当前在货币政策操作上要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防止流动性变化对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的影响。
研究人士指出,马德伦的表态更多的是透露出监管层谨慎的心态。这种谨慎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央行的行为可能滞后于资产价格的起伏。至于央行官员对通胀压力的表态,更多的是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作为监管者,必须要具有超前的意识和看法,才能“防患于未然”。因此,在判定央行近期不会调整货币政策方向的同时,也要对央行的动作保持密切关注。
在当前国内的流动性基本维持在均衡偏充足的状态下,在CPI由负转正并达到一定数值之前,央行一般不会考虑通过除公开市场操作之外的更严厉措施来收紧流动性。在经济仅仅初步实现“V型”增长的背景下,央行不太可能即刻扭转货币政策的方向,一来这样会提高企业的贷款成本,二来货币价格上涨将减少扩大投资的刺激。相信在未来一定的时段内,央行仍将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来演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责任编辑:cprpw